台北故宫博物院三件文物损坏:怎么坏的?还有救吗?谁来负责?
中新网10月29日电 (记者 朱延静)中国国民党籍民意代表陈以信28日指,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文物受损,相关信息遭隐瞒。院方同日证实,确有三件文物破损,但称绝无隐瞒意图,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为何会接连有三件文物被损坏?怎么坏的?还能修复吗?以后怎么防范这种情况?谁来为这样的疏失负责?
一系列问题还在等待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一解决……

三件文物接连被损坏
怎么坏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28日下午在社交媒体刊出声明指,器物处瓷器科人员整理文物时,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打开文物包裹后发现“明 弘治款 娇黄绿彩双龙小碗”“清 康熙款 暗龙白里小黄瓷碗”破损;2022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时,由于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疏忽,致“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盘”掉落破损。
经政风室调查,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之破损查无人员疏失;2022年5月19日则明确为人员操作疏失。
不过,网络上有关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破损的帖文随即遭到大批网友灌爆,几乎都是批评声浪。
有网友表示:“怎么一到你们手中就连破3个,你们对得起用生命护送的前辈吗?”“为什么会打破呢?故宫不是都有铺厚地毯各种保护的设备吗,是否可以说明后续是怎么补强保护设备、文物移动流程,确保下次不会再发生呢?”“为何一次破损3件?为何是‘立委’讲才知道有破?”。


在随后台北故宫博物院社交账号发出的一条配有“定窑白瓷划花莲纹梅瓶”插图的宣传帖文下,有网友留言“不要再摔破了”;29日发布的一条介绍王世贞所收藏的书法作品宣传贴文下,有网友更是调侃留言称“这个摔不破,太好了”。
青花花卉盘碎成了好几片
还有救吗?
从台湾媒体曝光的图片可以看到,“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盘”碎成了好几片,还有些细屑。台北故宫博物院28日表示,破损瓷器目前第一件“明 弘治款 娇黄绿彩双龙小碗”正在修复中,第二件“清 康熙款 暗龙白里小黄瓷碗”待修复人员处理,第三件“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盘”待惩处程序完成,责任厘清后才会进入修复程序。
外界也关切,损坏的文物要如何修复?
台北故宫博物院修复室修复师林永钦曾表示,修复文物前要做基本调查跟研究,主要研究制作的技法之外,最重要的是知道哪些地方损坏,与器物处或书画处说明并拟定计划。除了肉眼观察外,现在也会透过显微镜得到更多信息。
外传损坏的这三件文物市值达25亿元新台币,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则坚决强调“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据专业艺术鉴定学者估计,三件文物的市场参考值在2000至5000万新台币左右,但破损后即便可以修复,市场的估价也约为原价的一半左右。
除了修复被损坏的文物,不少人也关心其他的文物安全吗?有保障吗?

吴密察28日表示,被损坏的文物因没鉴价、投保金额天价,文物未买保险,赔偿责任还待确认。
岛内有产险公司则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要投保没问题,重点是如何“对价”,假如真要帮文物买保险,天价保费恐非当局可负担,而保险公司也无力承担,一定要有再保公司分担,或是透过共保方式解决。
产险业高层说明,艺术品多可投保,主因有些艺术品在市场上有市价行情,例如经过拍卖会的竞标等;相较之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从来没卖过、也不可能拿出来卖,基本上很难估算价值,对价上已先有难度,假设真的想要投保,因无法以金钱加以估计,必须事先约定赔偿金额,故属于定额保险,只要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保险公司约定好额度,没有不能投保的问题。
但该高层也坦言,台北故宫博物院满山宝藏若真要投保,天价保费恐怕连当局也无力负担。
把“传家宝”当破碗破摔对待?
谁来负责?
两年内三件文物被损坏,除了让人倍感痛心外,也有不少网友疑惑,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导致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
台湾中华文物协会常务理事王定乾表示,瓷器很脆弱,专业人员照道理不应该犯这种错误,一般的藏家就算了,身为台北故宫人,怎么犯这种错误,虽然人为打破不无可能,但至少要有人负责,要有处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应趁此机会彻底检讨瓷器储藏保存方式。
针对传出三件文物毁损,已退休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人员表示,台北故宫的文物保存一直做得非常好,器物处训练严谨,过去未曾发生类似事件,传出文物毁损,简直让人不可置信。她更指出,昨天(28日)一整天,“故宫退休群组”都对此事感到相当难过。

有台媒评论直指,这些代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静静躺了70多年,竟然会莫名其妙碎成片片。这些老祖宗的宝物,如果不是有人有意无意地不当一回事,怎么会把“传家宝”当破碗破摔对待?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指出,这些文物由代代台北故宫人守护、传承至今,档案资料都很清楚,管理人员也都专业且富经验,人为损坏“基本上没有”。如今发生史上首例文物被打破的事件,外界担心这也意味着台北故宫博物院从上到下对于文物的敬意与用心已大不如前。日前有“立委”在质询时就曾指吴密察上任以来消极保守、管理松散。

因应三件文物被损坏,有“立委”要求“行政院”究责,要吴密察下台,其当初上任就曾遭到质疑的声浪再起。
现年66岁的吴密察,台大历史系毕业后赴日留学,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修完博士课程,专研台湾近代史。他在台大历史系教授台湾史相关课程多年,2001年在陈水扁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首度“入阁”,担任“文化部”的前身“文建会”的副主委,2010年退休后,参与“独派”大佬辜宽敏创办的智库,个人“独派”色彩浓烈。
今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立,吴密察更曾表示,绝对不能有正式交流。如今又曝出文物损坏事件,吴密察不仅过往立场再引起注意,对维护珍贵文物的专业度、文资保护的团队管理能力更饱受质疑。
台湾《中国时报》29日则刊文《故宫“无密察”》指出,面对外界的多项质疑,吴院长难以自圆其说,反而坐实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处理方式不仅涉及隐匿,而且未能“密察”。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2月22日 20:25:17
- 2025年02月22日 19:03:14
- 2025年02月22日 15:41:21
- 2025年02月22日 13:51:44
- 2025年02月22日 13:43:52
- 2025年02月22日 12:47:32
- 2025年02月22日 11:14:47
- 2025年02月21日 16:55:59
- 2025年02月21日 15:38:04
- 2025年02月21日 13: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