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8日电 进入6月以来,刚刚成立的银监会及重新定位的“新”央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指导条例,一种“时不我待”的改革氛围弥漫于整个金融领域。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载文分析称,所有这些都指向了阻碍金融改革继续深入的“地雷阵”——银行不良资产。
文章强调,银行不良资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必须直面这片“雷区”,下死力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趟出一条前进通道来。
据银监会数据,去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按五级分类,加权平均为26.12%,比前年下降了700多亿元。而且到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24.13%。比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又下降了271亿元。
文章引述业内人士观点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利润仍要用于核销坏账,解决历史包袱。这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和改革推进。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赵海宽表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股份制并最终上市。但这需要增加透明度、达到有关标准。而不良资产迟迟降不下来,达不到上市标准,延滞的就是银行业的改革进程。而且,银行过多的不良资产使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减少,而且不敢放手发放信贷开展业务,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按照中央部署,到2005年要将不良资产率降到15%以下。
据文章分析,中国不良资产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受到社会融资结构、宏观经济体制、国家政策性因素、社会信用环境和四大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影响。(文/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