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生意做到全球

分享到:

中国把生意做到全球

2025年10月16日 12:38 来源:三里河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义乌,这个不沿边、不临海的内陆县级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答卷。作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义乌“小生意”与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接轨包含有三重逻辑:

  第一重逻辑:双循环不是“关门”,是“串门”。

  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现象背后,靠的不是闭门运行,而是国内大循环的“硬支撑”。其“小生意”之所以能“做到世界”,正是基于中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做后盾,有高水平物流流通体系做支撑,有全国统一大市场下“跑”得更顺畅的商品和要素,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为义乌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义乌人将自己的眼光投向了世界,利用“按需生产”供应链优势吸引外国商户组团“买买买”,通过直播、电商把产品输送至全球各地,让“中国制造”精准触达海外市场,用国内“强供给”拉通国际“大需求”。

  第二重逻辑:循环要“通”,得先“畅”。

  当前,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义乌的“24小时不打烊”全球生意,本质正是一场“循环畅通”的效率革命。

  过去做外贸,语言是坎、物流是坎、支付也是坎,很多中小企业想出海却“迈不开腿”,现在义乌云仓直播基地能“即播即发”,海外仓提前备货,支付、物流、售后全链条打通,这背后是国家在破除循环堵点上的“组合拳”,使得商品、资金、信息能够高效地流通,供需两端能够更好地匹配。

  更关键的是,义乌的循环“通”到了产业链深处,义乌的商户能迅速把新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工厂根据需求变化改进设计、提升质量。

  第三重逻辑:要“走出去”,更要“站得住”。

  义乌的“全球生意”不是“跟风赚快钱”,而是靠“产业链自主可控”站稳脚跟。

  从饰品配件到电子玩具,义乌这些小商品背后是一整套自主的产业链,包括浙江的模具、广东的五金技术、江苏的纺织工艺,还有义乌本地的电商运营、数字物流,这里面既包括核心技术突破,也包括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还有“品牌出海”的能力。义乌的实践证明,只有产业链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说了算”;只有把“根”扎在国内创新土壤里,“走出去”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从“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到“全球直播”的云仓库,义乌的变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微观注脚。义乌的故事告诉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国内大循环的“稳”,支撑国际循环的“活”;用开放合作的“广”,激活创新升级的“力”。

  当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义乌的“全球生意”还在继续,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城市让世界看到,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14亿人的机遇,更是全球增长的机遇。

  作者:金瑞庭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

  (“三里河”工作室)

【编辑:刘湃】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