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07日星期六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曾培炎撰文阐释中国18年内经济建设改革要务措施

2002年12月06日 09:19

  中新网12月6日电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官方人民日报今天在其理论专版刊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撰写的长文指出,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中国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对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曾培炎对2020年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阐述:

  (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保证。尽管由于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大了,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了,但只要在结构调整上确实取得成效,在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二)大力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三)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是同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直接联系的任务。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包括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曾培炎并介绍了中国完成经济建设和改革主要任务的重大措施。它们包括:

  (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重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积极推进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其中包括:一,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为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附:曾培炎《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全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任务

  (一)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十六大报告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全面分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尽管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既使我们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巨大发展机遇。因此,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出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的立足点。一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开始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与前两步战略目标相比,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间更长、任务更艰巨。二是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已经从量的增加逐步转向更注重质的提高。三是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现在又面临推进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五是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们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的基本依据。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估计经济全球化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顺应世界潮流,瞄准世界经济科技的先进水平,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十六大报告提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说,这几项任务抓住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速度,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的重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还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事关能否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今后2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又处在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解决就业等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都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的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我们完全有条件实现较快增长。尽管由于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大了,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了,但只要我们在结构调整上确实取得成效,在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继续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必须是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二)大力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要高,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我国以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扩张解决短缺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几乎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例如,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过剩现象,这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反映;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低,直接与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结构不合理有关;就业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总之,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走出一条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的路子。一要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二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对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都有重大作用。四要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化地区经济结构。还要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我们已经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按照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的水平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城镇化水平看,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今后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是可以达到的。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到2020年这个比重可以从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也付出了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遭到大规模破坏的代价。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虽然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限制,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工业化的内涵,而且为我们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实践证明,推进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一大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兴起,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将显著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快社会全面进步的步伐。我们要深刻认识、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围绕结构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和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建成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和利用先进技术,形成新一代高速传输网,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三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四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是同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直接联系的任务。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从当代发达国家的一般情况看,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和科技教育水平等都相当高。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包括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物质文明建设来讲,主要指经济的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奋斗几十年,分阶段逐步进行。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以,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当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发展必须依靠改革,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过去20年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必须看到,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仍然繁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作艰苦努力。第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任务尚未完成,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第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分割现象仍相当严重,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第三,收入分配关系仍未理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第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公共管理职能比较薄弱。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必须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不断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

  (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包括要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而且包括要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的基础上,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安居乐业;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民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些既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也再次表明,无论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还是全面推进改革,无论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最终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完成得如何,最终也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把经济建设和改革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特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一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理念,深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

  报告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例如,没有信息化的推进,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就不可能在20年内完成;工业化任务完不成,城乡二元结构就不可能打破,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的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全面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

  完成经济建设和改革主要任务的重大措施

  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提出的总要求。就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来讲,全面贯彻这“四新”要求,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重大措施。

  (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重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以及长期粗放经营,我们必须在收入水平较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下大力气解决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的高收入阶段才面临的资源和生态问题。过去粗放经营,伴随高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顾生态和环境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今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全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三)积极推进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第一,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微观基础。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探索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第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第三,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一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二要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充实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内容,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三要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既有利于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体制和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税收等手段,援助社会困难群体,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第五,坚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引进来”为主。现在提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实行双向的对外开放。这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已提高到新水平。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筹划发展,经济管理体制要逐步与国际规则衔接。要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引进来”方面,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兴办研发机构,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和专业人才结合起来,使利用外资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电信、贸易和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要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国家将通过制定境外投资发展战略、规划,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并从金融、保险、外汇、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为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时期,也是对外开放快步推进的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将使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因此,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对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稳定。要密切关注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满腔热忱地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覆盖面。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及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扎实工作,把十六大提出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及基本要求落到实处,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努力奋斗。


 
编辑:余瑞冬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