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诞生

  1896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电影诞生不到半年,便传到了中国,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放映了几部法国影片,。人们立刻被这种"新奇的玩意儿"震惊了,他们对这种"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的奇景惊叹不已,认为电影是"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从此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理解把电影命名为"影戏",即用摄影术拍下来的戏剧。第二秒年的夏天,1897年7月,又有美国人到上海放映。1899年,西班牙人雷玛斯首先将一些有简单情节的故事短片拿到中国来放映。后来他成了在中国第一个经营电影院的商人,于1909年在上海建立起了中国第一座专业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电影,是1905年秋天开始的。比世界电影诞生整整晚了10个年头。第一部中国电影是在丰泰照相馆摄制的,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是沈阳人任景丰,他的照相技术是青年时代在日本学来的。1892年他在北京开设第一家照相馆,生意十分红火。后来,他购得法国制造商的木壳摇摄影机及胶片14卷宗,开始准备拍摄影片。1902年,北京福寿堂茶馆也开始了电影放映,并很快传入了清宫,这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在中国的诞生。1905年,任景丰选择了京剧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内容。这就是由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影片拍摄了京剧名伶谭鑫培的拿手戏《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断。《定军山》其实就是舞台演出的艺术纪录片。后来他又为其他的一些著名演员拍摄了一些戏曲片段。这些影片由于只是最初的尝试,技术质量还不很高。1909年,丰泰照相馆失火,最初的拍片尝试也暂告一段落。着最初的尝试虽是短暂的,但它毕竟预示着一个新事物在中国的诞生。中国最初的拍片尝试始于戏曲片,这本身也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中国电影一诞生就迅速地与民族文艺传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拍了一部稍有简单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这可以说是中国故事片摄制的开端,尽管它的拍摄还十分原始,但它毕竟开辟了中国电影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时中国电影的生产虽以开始起步,但影片生产还断断续续、很不正规。只有进入了20年代拍了《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等三部最早的长故事片之后,影片的拍摄在中国才出现了较大的发展。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戏剧为本,以电影技术为手段,当时世界最新艺术的流传到中国,却与中国古老的戏剧艺术相融合,在民族演剧的深厚土壤上获得了发展的基础。第一代导演以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为代表,受"影戏"观念影响尤深。他们创作的影片,大都注重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描写。并且在影片结构、形象刻画和银幕表现、影响造型等方面,都大量的借鉴戏剧的手法。它与中国观众长期以来受曲艺熏陶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在相当程度上有某种一致性,因而有广泛的观众群。

  总观中国电影最初30年代历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电影:

  1、 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奠定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尽管电影事业的初建是出于商业投机的目的,但所建立的电影事业在历史上的意义却超出了其自身的限制。30年代中国第一次电影腾飞就是从这一物质基础上起步的。

  2、 初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姊妹艺术(特别是戏剧)学习的道路、二是初步探索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以后积累经验。

  3、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初期中国电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总的倾向来看,初期电影是脱离时代,游离于"五四"之后的新民主注意文化潮流的。

  4、 初期电影的强烈的商业投机性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严肃的思想内容表达和艺术形式的试验都缺乏存在的条件。

5、 初期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