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流派"是怎样形成的

  

  京剧"流派"的出现,是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生。"流派"繁多,是艺术昌盛的标志,是好的现象。   

"流派"是怎样形成的呢?   

  清朝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有这么两句话:"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短短八字,不但是学习的指南,而且也是京剧演员发展"流派"艺术的座右铭。   

  "流派"的形成,首先要"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所谓"不取亦取"是不论学什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的可以"取",有的不能"取"。"虽师勿师"是说不管师法何人,要学其"长",避其"短",也就是有的要"学",有的不一定"学"。"学"要钻得进去,跳得出来,"学"不是为了模仿,更不能"生搬硬套",而是为了"创新"。新的"流派"里蜕化出来。任何"流派"都不会是无"蓝"之"青"、无"水"之"冰"。   

  其次是"专"与"博"的结合。学专艺,一方面要"精",一方面求"通"。"精"要在"博"的基础上建立,"通"要从"专"的基础上获得。但是,"博"不能流"杂","专"也不能偏于"窄",要根据本身的条件,融汇各家之长,吸取营养,"化"为已有,从"精"到"通",从"通"到"变",最后,达到"革新",这样才能创出新的"流派"。   

   "流派"、"流派"、贵于"流"。一个新的"流派"诞生,当然需要获得同行的承认和观众的批准。能不能长久存在,就要看这个"流派"在社会上"流"的程度,看它是不是能够影响一时,及于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