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06月07日 星期四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民俗篇>时令

秋词·天河配·节令戏



  “七七事变”之后,北京沦陷。正当夏去秋来的季节,江宁夏仁虎老先生写了一组《旧京秋词》,共二十首竹枝词,每首后都有说明。虽然写的是旧京新秋风物,但却充满了故国禾黍之思,前面有几句简短的四六小序,极为感人。辞云:

  岁序不留,羁人多感,见红兰之受露,识素秋之已深。偶做竹枝之歌,聊当梦华之录。凡所题咏,并涉旧京,传之他时,或成掌故云尔。其第一首云:

  迎秋三日雨湾沱,

  此夕双星怨怅多。

  如此洪流天不管,

  舞台耽误渡银河。

  后面还有自注,说是北京每年七月初,剧场照例演《天河配》。今年大雨,各省横流为祸,各大舞台也都辍演了。北京人当年最爱听戏,可是战争来了,再加天灾,应景好戏也演不成了。演不成戏是小事,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是大事,老人的诗是有微旨的。

  当年梨园界最时兴唱节令应景戏。一进农历七月,家家戏园子门口就要贴出《天河配》的海报。《天河配》演的是牛郎织女结为夫妇又横遭拆散,后来每年七月七日银河鹊桥相会的故事。七月七日“乞巧节”,在唐代就十分重视了,北京人乃是继承了这一传统。

  《天河配》是一出神话戏,并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作根据,所以在演出时,除了织女的动人唱腔之外,更重要的是作派、彩头。如台上出现荷叶荷花的天河,似乎真的是喜鹊搭桥。人们更爱看科班演出的《天河配》,俗名“娃娃戏”,因为角色整齐,人多,台上热闹。当年“富连成”在的时候,年年都要演。尚小云办的科班“荣春社”也演《天河配》。有一个时期,学习海派,大放噱头,什么“真牛上台,电光鹊桥”等等广告,都作出来了。

  对老北京人说来,七月里不去听一回《天河配》似乎是一年的缺欠。同样的节令应景戏,除七月节的《天河配》而外,八月中秋也有应节佳戏,那就是,《唐明皇游月宫》,这戏后来很少有人唱了。昆曲里的节令戏,最好的是端午节钟馗戏,《钟馗捉鬼》、《钟馗嫁妹》,都是极为典雅的。只是曲高和寡,没有《天河配》通俗易懂。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