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见故宫博物院藏苏绣《柳燕图》照片,精彩之极,此乃被俞樾称为“神针”的沈寿女士的杰作。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官,别号天香阁主人,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阖门海宏坊。父亲沈椿,曾任浙江盐官,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个古董铺。雪芝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艺术熏陶。
生活“苏绣之乡”的雪芝,七岁弄针,八岁学绣,由于天资聪颖,好钻研,进步极快。起初她绣花草虫鱼,后来以家中收藏之名画作蓝本,绣制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十六七岁时,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
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出身书香世家,能书能画。婚后,夫妇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1899年,余觉到上海任教,雪芝同去。其间,雪芝的绣品通过出售和赠友,受到社会的赞誉,故宫博物院藏的苏绣《柳燕图》,就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慈禧70寿辰,清廷谕令各地贡寿礼,余觉听从友人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古书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雪芝在这组作品中倾注了很多心血,从用针到配色,她都反复斟酌研究,经过三个月时间,终于绣成了一堂八幅的《八仙上寿》图,以及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余觉辗转托人,呈献清宫。慈禧见后,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助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送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不久,清朝农工商部设女子绣工科,专门培养刺绣人才,由沈寿任总教习,学生多为吃皇粮的贵族子女。1904年11月,农工商部派余觉夫妇去日本考察,学习外国美术教育经验,前后三个月。沈寿在传统绣艺的基础上,参照日本的美术表现手法,制作绣品,余觉融合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共同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仿真绣”。在其所著《雪宫绣谱》中谈到:“既悟绣以像物,物自有真,当仿真”。这样的绣品,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再现了在千世界的真实风貌,开创了苏绣的新纪元。
1906年沈寿运用仿真绣法,以铅笔作稿本,绣制了《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后像》。这两幅作品1911年送往意大利万国博览会展出时,以其逼真的形象,精妙的绣艺,轰动了意大利朝野,获得了博览会的“世界最高荣誉奖”。展出后,清政府将这两幅绣像送给了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意国政府回赠一枚最高级的“圣母利宝星”。1912年11月,意驻华公使又转达了意帝和意后对沈寿的谢意,并赠给她一块贴有皇家徽号的嵌钻石金表。这两幅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还获得第一金质大奖,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声誉。
沈寿精心绣制的另一幅杰作《耶稣像》,用一百余种丝线绣成面部,表情逼真,绣工精细,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当时价值一万三千美元。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将这幅佳品视为国宝,派人送往江苏南通博物院。可惜这件珍品在1938年日帝侵华时不幸散失,成为一件憾事。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子绣工科停办。沈寿和余觉便到天津,开设了“自立女工传习所”。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时,沈寿应聘任所长兼教习,余觉任南通平民工场经理。所内设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速成班主要学绣枕套、台布、服饰之类的实用品,普通班绣花卉、人物、飞禽走兽之类,美术班则学习比较高级的艺术绣,美术班毕业的优秀生再进入研究班。
在教学中,沈寿主张“外师造化”。绣花卉时,她摘一朵鲜花插在棚架上,要学生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学生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来。她在南通“授绣8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请名医为其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历经数月,写成《雪宫绣谱》一书。
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根据她生前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有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