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从内地购得一本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卷首附有清代名画家朱湘麟在蒲氏生前为其绘制的一幅彩色画像,画像楣端有蒲松龄于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公元1713年)亲笔题跋。题跋笔迹与手稿书体无异,证明此稿确系蒲氏亲笔所书。
200余年来,《聊斋志异》广为刊行,尽管版本纷繁,但均是依据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午)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抄录的本子,这就是著名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可是产生于雍正年间的殿春亭抄本早已亡佚,那么蒲氏原稿面目如何?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这部手稿是在四十年代末期,辽宁省西丰县农民蒲文珊献出来的,曾在文化界引起轰动。蒲文珊当时已年过半百,为蒲松龄之九世孙。他虽系务农,实温文尔雅,笔者曾有缘拜识,听他讲述过蒲氏历代家藏此手稿之经过。
原来,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最后一稿誊清后,曾嘱其子孙,善自珍藏,世代相传,不要遗失。蒲松龄的七世孙蒲介人(即蒲文珊之祖父),在清光绪年间曾在奉天(沈阳)当差,其眷属亦从祖籍山东淄川县(今淄博)移居沈阳,民国初年,介人之子灏充任西丰县吏,遂迁居西丰。又据蒲文珊称,此手稿原为四函八册,现存之四册仅为前一、二函,尚有三、四两函(即下半部)在光绪年间,被盛京驻防大臣伊克唐何借去,带至北京。
本来蒲氏立有家规,对所藏先祖墨本,概不外传。那么,下半部手稿何以又借给驻防大臣呢?大概是蒲介人慑于伊的权势,不敢不借。伊约以先看上半部两函,待归还后再借下半部。后来伊果然如期归还上半部,因而顺利借到了下半部。不料,伊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病逝。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私珍藏的财物多被洗劫。据悉下半部在这时被外国人掠去,流落国外。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48卷现存柏林搏物馆。”如消息确实,则这两个情况是吻合的。
现在上海出版的,大概也只是蒲松龄手稿的上半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