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孔子故里曲阜,为大力开展国际旅游,在城中心的钟鼓楼大街,兴建了一座仿孔府古建筑的高级旅馆——阙里宾舍,鼓楼大街亦将按照明清时代的风貌复原云云。不禁忆起曲阜钟鼓楼的趣事来。
曲阜钟鼓楼原为祭孔而设,这与其它地方钟楼之专为报时之用不同。据孔府主人讲,在祭孔大典行将开始之际,那震耳欲聋的巨鼓声,那响彻九霄的金钟声,不仅唤起全城每个人的注意,而且,为隆重的盛典,增添了极为强烈而神秘的气氛。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对圣人的虔诚之心,伴着咚咚的鼓声,随着悠悠的钟声,飞进孔子的故宅,飞入孔庙大成殿,飞向圣林,飞到孔子墓,起到了“心以钟传”和“心以鼓传”的作用。孔子如地下有知,也是会激动的!
曲阜钟鼓楼位于南北狭长的孔庙之东,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在十余米高的城门上,耸立着一座五米高的钟楼。四梁八柱,飞檐翼张,绿瓦盖顶,砖砌回廊。楼中央的红漆木架上,高悬两大金钟,一铜一铁,各高约一米五十公分,直径一米有余。荷花形的钟口,龙头形的钟钮,加之满铸的篆字铭文,使巨钟愈显浑厚古朴,造型壮观。
钟楼本在孔庙之西,同鼓楼相对,旧时有台基。它的东迁,相传与孔子门徒子贡有关。据历史记载,孔子晚年即将病倒时,第一个预感到的是子贡。这在《论语》中有明确叙述。孔子对子贡说,端门有赤书。子贡跑去一看,果然有之。后来,子贡得天赐赤书之益,“常相鲁卫,家累千金”,“结驷连骑”,“”与国君分庭抗礼“。这位”存鲁、在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铁腕政治家,在孔子病殁后,独在孔林为老师守墓六年,被后人传为美谈。孔子墓西的“子贡卢墓处”,三楹卢室,即为此而设。元朝时候,有人追思孔子的监终遗嘱,提议在夫子门前建端门,纪念孔子与子贡的这段深厚友谊。端门本为帝王宫殿之门。因孔子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故有资格设立。又因子贡名“端木赐”,更寓意双关。孔子墓前的冉冉香烟,把子贡对老师的一片虔诚之心,送到九天之上;端门而建钟楼,又把子贡感激老师之情,传播到夫子庙、夫子故宅、夫子墓。
来历非凡的曲阜钟楼,给人诸多启迪。
曲阜鼓楼位于城中心十字路口,为一座门式古建筑,圆拱门平台上建楼,重檐八角,六梁二十四柱。其通高十六点一米,南北狭长25米,东西宽11.8米。巍峨的楼阁内,安放着一人多高的巨鼓。每逢祭孔大典,重锤响鼓,震得周围树梢颤动。鼓楼的许多故事,说来也颇令人感动。
传说之一,是天兵守楼显灵。曲阜是我国罕见的乌鸦基地。城内孔庙和孔府的千年古柏桧,有两千多株。自古以来,树上栖息者多少乌鸦,数也数不清。每天清晨和黄昏,千万只乌鸦,铺天盖地而来,又成群结队而去。人们都说,这是孔子当年最先为乌鸦“正名”,说它是孝鸟,讲仁性,故乌鸦都飞来保护他。犹记三十年代初期,这里战争频仍,曲阜城遇到炮火猛烈轰击,东南西北的四座城楼都被打坏了。唯独鼓楼巍然不动,非但无损,令人惊奇的是,落在楼上的炮弹,竟一颗也未爆炸。即使从楼上滚下来,也不响。什么原因呢?在排除未炸的炮弹时,人们发现楼上有许多乌鸦。原来是孔夫子的“天兵”,保佑着鼓楼免遭炮火摧毁。当然这是老百姓传说。不过如果鼓楼炸毁,就无法祭孔了。因为祭孔大典的第一个序幕乐章,就是钟鼓齐鸣。怪不得自明代弘治年间建楼以来,鼓楼一直风雨不动安如磐石!
鼓楼大街是城里最热闹之处。那儿小商小贩云集,卖土特产的,卖风味小吃的,卖香火的,耍把戏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山楂,柿饼,大油果,核桃,大板栗;芝麻糕,菊花酥,熏豆腐……与京城的就不一样。尚记得逛鼓楼大街时听到的一首儿歌,很能反映出当时的特色。儿歌云:“小巴狗带铃铛,叮铃叮铛到集上。要桃吃,桃有毛;要吃杏,杏溜酸,吃个栗子面蛋蛋!”向货摊上一看,那紫檀色的大板栗,一把能够抓两三个就蛮不错了。
毕竟是圣人故里小市,书摊,笔店,文房四宝之类,在鼓楼大街很显眼。书摊上自然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居多。但也有诸如英文读本之类的书刊。各种各样的碑帖,书摊上都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