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圆》和《垂帘听政》以后,笔者想起当代名导演焦菊隐先生。40年代他在北平师范大学担任英文系主任时,曾与北平戏剧界进行过京剧改革。他编导的《琵琶记》和《满江红》试演皆获成功。他本拟再编一部以清末宫廷斗争为题材的京剧,不幸在1947年与其妻林素珊女士婚变,以致这部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剧迟到今天在李翰祥执导下才以电影形式与观众见面,不能说这不是戏剧史上的一大损失。但焦先生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婚变后发生的另一件事。
1947年冬,师大京剧团为了准备校庆演出,每晚都加紧排练。师大的京剧,在当时北平各大学中是很有名的,无论音乐,角色人才都很有水平,生、旦、净、丑,锣鼓、胡琴、文武场面,样样俱全,不需求助于校外。甚至个别同学的演唱功夫,不亚于专业剧团的某些演员。有所谓“师大孟小冬”的王庆芳,“师大叶盛兰”的王炎等。他们排演的剧目有《红鬃烈马》、《宝莲灯》、《击鼓骂曹》等老生戏,也配合一些《女起解》、《盗马》、《目莲救母》等折子戏。
这天晚上,在合班教室排练《击鼓骂曹》和《女起解》。《女起解》只排了一次就通过了。《击鼓骂曹》却反复多次不能成功。梨园界有句话是“骂曹好唱击鼓难”,确实如此。演弥衡的王庆芳是位女同学,专学孟小冬,唱功做派无一不像,就是这套“夜深沉”大鼓与胡琴总配合不好。拉胡琴的是总务处柴先生,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鼓点儿,只好停下来研究研究再排。排练一阵,人们才发现焦菊隐主任悄悄地站在后面人群里,大家不约而同地请他指导排演。焦先生虽是话剧导演,但都知道他做过北平戏曲学校校长,对京剧也不外行,希望他能帮助解决胡琴和鼓的配合问题。只见他慢慢走到鼓前,挽起袖子。拿起鼓锤,对柴先生说:“我来试试,你开始吧!”
随着悠扬的胡琴声,焦先生打了几下慢锤,鼓声沉闷如云外轻雷,继之胡琴加快了速度,鼓也连连作响,一声声如裂金石,忽然琴声高昂,响遏行云,鼓声却低沉下来若车轮滚滚,当琴声渐渐减慢时,鼓声却奋起急敲,势若山洪。如此,琴声鼓声此起彼伏,奏出了悲凉又慷慨的旋律,把“夜深沉”的内涵情绪全部表现出来,真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一时场内演员和观众都屏住气息倾耳聆听,鸦誉无声,好像被这场意外的演奏深深吸引了,连一个咳嗽的都没有。这时鼓声终止了,琴声也缓缓收住了尾声。大家如梦初醒,面面相觑,好像不知身在何处,等完全回过味来,再找焦先生,早已踪影不见。不知哪位在后面叹道:“焦先生把自己的心事都用鼓打出来了。”夜深了,全校都已进入梦乡,不知焦先生在哪里度过这深沉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