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04月20日 星期五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民俗篇>玩赏

京郊花乡十八村



  早在元朝,北京就有了花木业,历明、清数百年,一直很兴旺。有名的花乡十八村,位于北京南郊丰台一带。这里得天独厚,酸性沙质土壤,溶肥渗水,适于花木生长,因此出现了很多花农。

  北方气候,一年有四、五个月温度偏代,花农就创建了“花洞子”,即现在的温室。严冬季节,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照样培育鲜花。众多花农,各有所长,各有绝招,互相竞争,争奇斗艳,促进了品种培植和质量提高。赵家楼村的牡丹,能控制在春节时开花,而这时的温度一般在摄氏零下15度上下。樊家村吕家专养黄月季,开花早,花形好,香味浓,技压群芳。潘家庙村庞家,挖沟种植玉兰360株,上建高大玻璃棚,玉兰长到3丈余,真径六、七寸,为华北一挑插花五、六十斤,每斤卖银洋六元。

  花乡十八村花木业的兴盛,与北京是几百年的国都有着直接关系。

  首先,皇宫中需要大量名花异草。慈禧太后喜爱佛手,大太监李莲英常亲到以培植佛手著名的马家楼村卢家选购,有时一次买几十斤,一斤价白银5两。

  皇亲国戚、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聚集京都,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喜庆寿宴、送礼行贿,都不惜重金购买名贵花卉。过春节,不仅要买单株的梅花盆木,还要买松、竹、梅同植于一盆的“岁寒三友”,玉兰、迎春、牡丹合植于一盆的“玉堂春富贵”;过中秋节,要买桂花;婚嫁要买石榴,取“榴开百子”、人丁兴旺之意;办丧事者,要买用松柏枝和白色花朵扎成的“松鹤”、“松鹿”之类,后来则改为花圈。

  清末民初,清朝的遗老遗少,赏花之兴不减当年,雄厚家底足够开支。北洋政府的官僚、军阀,附庸风雅,购买名花,亦不惜重金。在北京住的外国人增多,花农适应其爱好,培植郁金香、石竹等外国花草,或扎成花蓝、花束,卖给花厂子,供外国人选购。崇文门因地处东交民港,这种洋花厂子有六七家之多。

  很多商店业务上需要鲜花。北方人喜观喝花茶,茶店大量收购茉莉花、玉兰花、玉簪花薰制茉莉花茶等商品,黄土岗、白盆窑村的花农即以培植玉兰、茉莉为主。中药店收购芍药、枇杷叶、藿香等鲜药材。糕点店收购鲜玫瑰花制作玫瑰饼。

  市民为装饰房间、点缀庭院,购花木者也不少。尤以石榴、菊花、水仙、月季、夜来香、晚香玉销量较大,花贩沿街叫卖,古城四处飘香。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