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04月20日 星期五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民俗篇>玩赏

善扑营与“掼跤”



  北京的“掼跤”起源于前清咸丰年间,当时的逵木苏王和一位绰号“神力老王爷”的都善于此道。相传当时曾有蒙古两位大力士,力大无比,一名大莽牛,一名二莽牛,来京晋朝,曾与“神力老王爷”比武,二人都告败北。因而当时有神力老王爷踢倒大莽牛,摔死二莽牛之说。

  清朝曾专为掼跤能手设立“善扑营”,目的是培养和训练掼跤能手,而不是为了娱乐。自清初顺治13年至光绪25年,每届蒙古王公年班觐时,必于阴历12月23及正月初五、初六、十九日,在中南海紫光阁“捏毯子”,令善扑营掼跤能手与蒙古掼跤能手较胜负。当时,在御前摔跤,必须铺垫棕毯,所以名为“捏毯子”或“摔毯子”。自康熙到同治、光绪年间,凡是充任善扑营“噶尔达”(翼长)的,都身体高壮,力大过人。善扑营除翼长外,还有扑户和“他西露”(意指军队的兵),上下共三级这三级的人都由旗人担任。

  当时皇帝于每年冬至日举行掼跤检阅,按等级高低参加比赛,如果本领特好的也可越级比赛。赛毕,由皇帝依比赛成绩,给褒奖、升级、加冕等。

  满清被推翻后,善扑营取消了,所有翼长、扑户、“他西露”等,因除掼跤外别无所长,一旦失业,便生活无着;于是有些人就纠集同好,表演摔跤,讨钱糊口。北京天桥一些摔跤场,就是由这些人创始的。

  二十年代时,天桥有好几个摔跤场;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宝善林又叫宝三所设,一个是沈友三又叫沈三所设,都是露天场地,围以粗木板凳座位,中间用黄土铺地,每天开始营业时,先用大镐把黄土刨松。宝三体格魁梧,以摔跤为主,兼擅演“中幡”。“中幡”为碗口粗长一丈多的大竹杆,上面束一面彩色大长旗,再饰以小彩旗和铃铛等,有百斤左右重。宝三用手掌、手背、壁肘、额头、下颚、口唇等部位奋力将中幡擎起,不断更选姿势,观者喝彩。参加摔跤的个个膀阔腰圆,轮流下场,宝三也参加。传说宝三的父亲即善扑营成员,也有说宝三本人就是扑户。沈三摔跤场亦有多位能手,其中有称“张狗子”者,身高力大,体重130公斤。

  善扑营已成为过去,但摔跤运动却方兴未艾,且已成为正式运动项目之一。前辈凋谢,后继有人,青年跤手,朝气蓬勃,生活优越,同昔日宝三、沈三等老一辈“跤士”,为生活、为吃饭而流汗,甚至流血的苦状相比,已不啻霄壤之别矣。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