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福建省的少数民族——畲族,每逢家历七月初是个特殊的节日叫“抢猪节”,此风俗始于何时,无以查考。但这里有一个传说:早年这一带因总养不出肥猪,故村人养猪者极少。一次,一个猪倌赶着49头仔猪到一堡等村求售,直到太阳偏西,竟无一人问津,只好怏怏往回赶。不料途经七堡村旁的“马氏仙宫”时,一头猪突然跑进田坂,眨眼不见踪迹。猪倌想到一天辛劳,仔猪未卖出一头,反而丢失了一头,便坐在田埂上放声大哭。正在田里干活的七堡村人闻讯,十分同情猪倌的遭遇,当即商定,买下剩余的48头仔猪,各人带回家去饲养。说来也怪,这一年七堡村家家户户养的猪都又肥又大。因当实那头仔猪是在“马氏仙宫”旁边丢失的,所以村人便认定这是马氏娘娘来保佑七堡人,遂议定在每年的秋收时节,选定吉日举办“抢猪节”。
节日那天,由“迎头”(抢猪节的主持人)出面请来戏班,到马氏仙宫演出,举村前往观看。到第七天晚上演完,人们便急忙奔回家中,宰猪洗净,绑于木架上。吃完夜点,便凝神聆听号令,看谁家先赶在头里抬猪入宫。突然,宫中传出一声猪叫(由“迎神头”布置),各家即抬起绑着猪的木架,飞奔马氏仙宫。最先抬到宫门口的猪称“首猪”,可以摆在宫的正门,后到的则只能依次排放两旁。得首猪者预示来年必能养出又肥又大的“太(方言“大”的意思)猪”。待全村的猪如数到齐,“迎神头”们(“迎神头”一般为3个或5个)便开始评猪:最大的猪尊为“驮猪”,最小的称为“昌猪”(昌为昌盛,含勉励之意,即祈祝“昌猪”的主人来年养猪昌盛)。“首”、“驮”、“昌”三猪确定,便给三猪披红挂彩,由“迎神头”率领,鸣爆奏乐,众人簇拥着送回主人家。“三猪”外的其余各猪也由其主人各自抬回家中。
当夜,主人家请愿书三亲六眷、亲朋好友陆续赶来,每人向主人交一红包,内有现金,其额不拘,主人一一笑纳,当即摆酒席,宴请客人,谓之吃“杀猪福”。审罢,主人便据客人所送红包内的金额,按当时当地市价,称猪肉给客人带回家,谓之“散席”。至此,抢猪节才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