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番北上,在北京“青山居”见到了琢玉大师潘秉衡的几件精品,一是“待月西厢”,用的是碧玉料,人物有莺莺、张生、红娘,花墙上下藤萝缠绕,花草丛生。几上的香炉,青烟袅袅。莺莺和红娘在左侧,张生在花墙之上,露身掩腿。三者各具神态,表情逼真,令人叫绝。二是“六臂佛锁蛟龙”,是用整枝的高级珊瑚雕成。三是“蕃莲薄胎炉”,是一件高白脂玉之作。此三件皆巧夺天工,吸引了众多顾客,令人流连忘返。
说起潘秉衡来,应为中国现代琢玉史上的宗师。他是河北固安人,生于1912年,十几岁便经人介绍入北京某玉器作坊学徒,拜店中一个绰号吴聋子的老艺人为师。
按当时的规矩,玉器行业学艺,要4年零一节才能出师。头两年只能干杂活,伺候掌柜、师傅和师兄们,到第三年才让上凳学艺。可是由于潘秉衡手脚麻利,聪敏勤快,所以很受师傅、学柜赏识,破例进店7天就让他上凳做起了磨玉的活。未过两年,当先来的师兄该上凳做活时,他却已到柜台上帮助掌柜应承活计了,而且当上了师兄的师傅,这在玉器行里是罕见的。
有一天,有个叫穆祥振的玉商,拿来一块1尺2寸见方、约有200多斤的高级碧玉厚料,要求加工成一个方形的玉玺,四个整底的茶叶罐,四个花觚。这种方法叫“套料取材”,在琢玉工艺上是难度极大的,因为“伤了一个就损了一窝”。当时穆氏已跑遍京城大小作坊,无人敢承接。潘秉衡却当即答应下来。一年后,潘不但做出穆点名要的9件活,而且还多出了一件花瓶,并主动要了“上花”的活。据说这话在日本名古屋博览会获得了金质奖章和奖状,使穆氏一下子成了暴发户。这件事很快轰动了北京的玉器行业。
压金银嵌宝玉器,始于中国东汉时期,史称“金镶玉”工艺。潘那时业余之乐,是逛青山居等玉器市场。一次,他在小摊上发现一个已残的嵌金丝的玉器皿,便买了回来。经过对这件器皿的反复研究,40年代中期,终于做出了一批青玉“压银丝嵌宝执壶”,碧玉“压银丝仿宋莲瓣碗”等作品。这些艺术精品,光照玉器艺坛,使中断了两千年的“锦上添花金镶玉”的技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听说潘秉衡已在70年代病逝北京,他的作品大都成了国宝。此次能看到这几件作品,也算是三生有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