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刘先生到了北京,在北大、艺专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他把二胡列入课程之内,为二胡写教程、编练习曲,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旧方法,培养出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一批二胡演奏家。同时还组织创办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
1928年1月22日晚上,即旧历丁卯年的除夕之夜。笔者随几个同学到刘先生家去度节。刘先生身材魁梧,态度和蔼可亲。刘师母亲自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辞岁晚餐。饭后,我们尽情说笑聊天,心里感到十分温暖畅快。
谈话间刘先生起身拿过二胡,先是坐着任意而拉。拉着拉着,忽然站起来,匆忙拿过纸笔,便飞快地记下所拉乐句。就这样,随想随拉,随记随改,大约半个小时,一支二胡独奏曲就写出来了。曲成之后,刘先生谦虚地让我们起个曲名。商酌结果,决定用《除夜小唱》作曲名。刘先生又拉一遍,是那么活泼、愉快。它表达了我们除夜聚会时的愉悦心情。“良宵”这个今天通常采用的标题,是后来刘先生为“除夜小唱”另起一个名字。
没有想到,4年以后的1932年6月,刘先生到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时,染上猩红热,不幸逝世,终年仅37岁。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开创的这一学派的门生至今仍活跃在乐坛上,发展着二胡艺术,他创作的乐曲,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