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山向南眺望,紫禁城一片红墙黄瓦,金壁辉煌。然而,就在这所宫殿的西南方,即西华门里,武英殿西,有一座别具风格的西洋楼——宝蕴楼。
宝蕴楼既非明代所建,亦非清朝所筑,而是民国时期修造的。
宝蕴楼的位置原是咸安宫地基。康熙次子允礽曾被囚禁于此。后又成为清代八旗大臣子弟学习的处所。只可惜清末的一场大火,将这座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咸安宫化为灰烬。
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总统袁世凯,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
一年之后,两处的文物,共3150箱,约23万余件运到北京,收藏何处?于是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决定,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此建楼。它是按照西洋建筑的式样设计、建造的。因此,无论在造型,结构,用料等方面,都与宫中原有建筑不同。
此楼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局,围绕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三面,各建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下部有半截地下室。北楼为主,体积也大,外观也别致;东、西两楼对称,处于从属的位置。
三座楼均采用大块的城砖砌筑墙身。外墙面抹饰水泥,并划出规整的矩形格,再刷红浆,似乎外墙是用坚固的石料砌成。墙上开了窄长的窗子,所有窗户的线脚都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楼房的屋顶是高耸的四波式,既没有中国式大屋顶的曲线,也没有深远的出檐,更不铺琉璃瓦,而是铺着绿色灰色的片否。
由于此楼没有深远的出檐,故无处悬匾。于是便在大门的上方,建了一阁楼,阁楼山墙的最显眼处,镶嵌了一块石质的匾额:“宝蕴楼”。在西洋楼上悬匾,也可说是“宝蕴楼”的一大特色。
从1914年6月2日破土动工,历经一年,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由于楼内藏品都是历代文物精华,举凡金石书画,陶瓷珠玉,无不至珍且奇,故定名为“宝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