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种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以其流传范围极广,名称也不同;因其演员只有一人,故南方各省称之为“单人班”;因表演时人藏在布帷之中,故四川省称之为“被单戏”;又因以扁担挑道具并支撑临时搭起的小戏台,故在河北吴桥等地称为“扁担戏”。有关傀儡戏的表演方式及特点,可见《扬州画舫录》中一段记载:“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闹,词、白皆用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扁担戏。”
河北省东南部的吴桥,距北京不过五百余里,早在明清两朝时便有许多扁担戏艺人趁农闲时涌入京城走街串巷表演《王小二打虎》、《薛平贵别窑》、《猪八戒背媳妇》等民从喜闻乐见的小节目,藉以养家糊口。至清代末叶,京东与京南各县渐渐有农民仿效。《北京风俗杂咏》辑录的清季文人所撰《都门杂咏》中有“昆调秦腔换羽商,百钱随意坐伶场。闲来也趁街头鼓,冷眼看他傀儡忙”之句,说明当年傀儡戏在北京兴旺的景象并不亚于昆曲与秦腔。
傀儡戏的舞台小巧玲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恰似一座小小的宫殿。艺人藏在蓝色布帷之中,手、口、脚并用,以娴熟的技巧,一面敲打着锣鼓,一面操纵着木偶上下场、舞蹈并歌唱。因一人不能作二人语声,故艺人除配音外,还往往借助哨子模拟各种人物的语言,凡对话则用哨子答之。满台的木偶披红戴绿,歌而舞之;周围的观众翘首企足,看而笑之,可谓趣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