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讲究“诗眼”,关键性的一个字用得好,便可成为千古名作。“春风又绿江南岸”,着一“绿”字,便意境全出。因而我常想到园林艺术,似乎也有称作“眼”的东西。《红楼梦》中写到刘姥姥逛大观园,贾母带她坐在沁芳亭上纵览全园,把全国风景尽收眼底,因而这亭便可以作为“眼”。我也常常思念起颐和园的“知春亭”,觉得它也够得上是颐和园的“眼”。
颐和园的仁寿殿,是依照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安排的,在殿后堆些山石,栽些松树,先挡住全园的景物,这叫作“欲露先藏”转过仁寿殿,顺假山石前行,没多远便有“豁然开朗”之势了。但看的还不够全面,再进一步,来到“知春亭”上,便可把颐和园中北面万寿山,南面十七孔桥、龙王庙、西面六桥长堤,以及碧波粼粼的昆明湖尽收眼底,把偌大的颐和园一览无余。这是知春亭在园林设计上最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这里就是颐和园的“园眼”吧。因此今天谁要第一次逛颐和园,进园后也要先到知春亭坐上几分钟,把全园面貌看个清楚,然后再去仔细地游览其它地方。那种进来看完仁寿殿,便拥进乐寿堂庭院,踏上游人杂沓的“长廊”的逛法,不为智者所取。
这里为什么叫“知春亭”呢?为什么不叫“宜夏”,“迎秋”,“喜冬”而偏叫“知春”呢?因为这里得春最早,知春最先,感春最敏。这个亭子在昆明湖东岸正中,伸入湖面约五六丈远,地势低得接近水平,四周又没有阻挡的东西,不要说园内的景物,连园外的远处玉泉山、西山也历历可见。春天一到这里,首先看到的是在阳光下泛着耀眼光芒,渐渐消融的春水和在昆明湖水面上浮动着水气;远处所见,则是一层层,深浅不同,天天在变幻着颜色的山色;高处,则是漂渺的春云,衬托着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的大黄屋顶,这一切都薰染着游人的身心,坐在亭子的栏杆上,在暖融融的气氛中观赏一翻,最后伸懒腰,打个哈欠:“啊——春天来了!”站起来,顿顿脚,然后再去寻幽访胜,登排云殿、佛香阁、逛后山,过十七孔桥,那就随你的便了,这就是知春亭的“知春之趣”!
知春亭畔杂树不多,如果说什么“向阳花木早逢春”,知春亭够不上;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则庶几近之,因而每到春天常常想着知春亭畔那暖洋洋的波光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