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先生曾应邀来港讲学,他不但是文物鉴定专家,而且精翰墨,工绘画。他出身于满族世家,姓爱新觉罗,字元白,生于1912年。如果他是千里马的话,那么与著名学者陈垣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
启功幼年家境困窘,念到初中就辍学,但是他发奋攻读,跟随一位老学者戴姜福继续学习。1933年经人介绍认识陈垣先生,陈垣看过他的功课,认为“写作俱佳”,遂推荐到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两年后,校方提出因无大学文凭,于是把他解聘。
独具慧眼的陈垣先生,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便不顾舆论压力,毅然聘启功来校教一年级国文,这在当时,是需要足够的胆识和魄力的。
陈垣不仅选拔、擢用人才,且将自身多年经验传授后学。他亲自过问一年级各班国文课,并自己教一个班,学年末全校国文课会考,他还自己出题,统一评定分数。所以启功能够被辅仁这所天主教会所办的高等学府聘为中文教授,是与陈垣的扶掖分不开的。
由于潜移默化,悉心学习,启功在文物考证、鉴定、书法艺术方面的知识也与日俱增。陈先生的客厅、书房以及卧室,总挂些名人字画,案头或沙发前的桌上,也摆些字画卷册或书籍,这常是宾主谈话的资料。有时启功去了,陈先生会指着某件字画问:“这个人你知道吗?”如果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连带地引出关于这位学者和他的学问、著述种种评价和介绍。如果不知道,则仅简单指点一下就不再往下多说,例如说“他是一个史学家”就完了。而学生自愧才疏,或者想知道个究竟,只好去查有关这个人的资料。明白了一些,下次再向陈先生表现一番,先生自是既高兴且鼓励。
陈垣先生于书法有很深的造诣。他收藏了许多碑帖拓片,有极高的鉴赏力。他学风严谨,临池亦一丝不苟,其书作秀丽匀称,潇洒自如。这无疑给启功很深的影响,在他的学书经历中,尤其注重古今墨迹、法书精品,形成了温雅清净、自然大方的特有风度,被同道誉为有书卷气的上乘之作。启功的《论书绝句》中有云:“少谈汉魏怕徒劳,简椟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这也正是陈垣先生艺术思想的写照。
如今,陈垣夫子逝世已十几载,其高足启功亦年过古稀,但启功卓著的学术成就以及对恩师遗志的发场光大,也足以告慰陈垣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