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10月23日 星期一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文化篇>学府书店

清代殿试的阅卷



  封建时代的科学制,是步入仕途的阶梯,其考试、阅卷非常严格。举人经过会试,再进行殿试,殿试后由阅卷大臣(俗称“读卷官”)开始阅卷。

  阅卷在殿试后翌日进行。这一天,监试大臣和阅卷官齐聚在文华殿。阅卷官位前是一条长案,收管官把卷箱取来开封,将试卷先取出一捆打开,按照阅卷官的官职,依次一卷一卷地分送到他们面前。分完后再取来一捆,直到分完为止。每个阅卷官分多少,视考生多少而定。

  每个阅卷官收完卷子后,即开始阅卷。看完一份,便在卷子上写下自己的姓氏(不写名),同时写上优、劣符号。待把自己分到的卷子看完,再阅评他看过的卷子。这样,轮流传看,每个阅卷官都能看到每个考生卷子,均写出优劣评语。这种阅卷法,旧时叫“转桌”。

  评定卷子的优劣,用一定符号标示,而不用文字。“殿试”规定,标示符号分为五等:“圈”、“尖”、“点”、“直”、“叉”,即画“〇”、“△”、“、”“│”、“Х”五个符号。众阅卷官在评阅同一份卷子时,有不同的评价,这是正常的,但这种差别不能太大,即只有上等与中等、中等与下等的差异。如果发现同一个卷子评价悬殊过大,就得另派大臣查看试卷,以防“各存成见,有上下其手之弊”(《钦定大清会典》),查明后要受处分。由于有了这种制约,在同一卷子上,如第一阅卷官画的是“〇”,以后再阅的决不能用“、”(可以用“△”);如第一个用的是“│”,以后的不能用“△”,即年谓“圈不见点,尖不见直”,阅卷官们怕受到处分。

  八个阅卷官“转桌”毕,最后总核,由首席阅卷官专司其事,其他阅卷官可参加意见。但是,名列一、二甲的卷子必须是八个“圈”。如卷子中有圈有尖有点的,即是三甲;有“直”的就排在三甲之后了。阅卷时间,规定在两天之内必须阅完。评定检核完毕,将前十名进呈皇帝钦定名次,前三名为一甲,后七名为二甲。皇帝评定发下后,再把其余的卷子依照名次列出,交由填榜官正式写榜。

  榜用黄纸裱成里、面两层,称为“金榜”,有“大金榜”、“小金榜”各一份。由中书四人写“大金榜”,四人写“小金榜”。写好后,“小金榜”由奏事处呈进宫中保存,“大金榜”由内阁大学士捧到乾清门,加盖“皇帝之宝”,待到宣读典礼时,宣读公布。宣读后用红线张挂在太和门,悬挂三日,照例交与内阁。

  (1990年)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