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10月23日 星期一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文化篇>店堂文具

铜墨盒和刻铜



  我现在还保存着一个白铜墨盒子,三寸见方;一对镇尺,五寸长,一寸阔。墨盒上刻的是一枝山茶花,花枝上立着一个缩颈的鸟,而且是正面的(画家多避免画正面鸟,因为任何鸟在正面,一画就很难看,易成怪状)。边上题着一首诗:“压断千层立,山茶一枝栽,自时寒鸟舞,犹向雪中来。”署名“茫父”。两方镇尺并在一起,是一幅山水轴子:一条渔船,一个渔翁,远远的一角山,近处是一丛江边的芦花,上面蝇头小楷,刻了一首柳宗元的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款署“寒汀”。这两样东西看上去不起眼,实际现在是很难得的了。这是地地道道琉璃厂同古堂的,是琉璃厂刻铜世家张樾臣的作品,距今足足有半个世纪以上。

  在当年的北京,一个铜墨盒子,一对铜镇尺,刻得再好,也不足奇,因为那时这类东西很多。但时过境迁,现在已很难见到,也很少有人懂了;而一眼就能认出张樾臣刻工的人,就更少了。

  铜墨盒的历史说起来并不很长。清代科举殿度时,最讲究写墨卷,墨色要黑、要亮、要滑润,用砚台磨墨费时而不易磨好,于是便有人发明了墨盒子:用个铜盒子,盒盖里面有块石片,可以掭笔。盒中放点丝棉,注入一些磨好的墨汁,放进考篮,带进场中,用起来十分方便。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墨盒最早创始在道光年间,到了同治、光绪之后,才盛行起来。盖上开始时刻字,光绪时最著名的陈寅生,能在盒盖上刻芝麻粒大小的楷书,二三寸见方的盒盖,能刻一篇《兰亭序》。三四十年代在北京还经常看到这种铜墨盒,现在可能还有人收藏着这种刻满小字的墨盒吧。

  继刻字之后,又有人在墨盒盖上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都是把名家的书稿缩小了刻在盒盖上。这种艺术,在光绪前后的五六十年中最为流行。其中张樾臣的作品,日子精美的,不但北京,而且流行到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欧美等地。

  近人所著《北京繁昌记》云:“北京之墨盒儿,与江西南昌之象眼竹细工,及湖南之刺绣,为中国之三大名物。而最优之墨盒儿,其价值尚不过5元。及錾刻发达,名人刻者甚多,例如寅生所刻者,至今日之墨盒儿,遂为北京名物之一。琉璃厂、劝业场等处,墨盒儿店,比比皆是。”根据这段记载,可以想见当年北京墨盒的盛行了。

  几十年前,学生的作文还必须用毛笔写小楷,因而这种墨盒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在三、四十年代,学生考试成绩好,或者参加运动会成绩好,以及其它比赛的前几名,常可得到铜墨盒,铜镇尺等奖品。

  《鲁迅日记》中有到琉璃厂同古堂买墨盒、铜尺赠送三弟的记载,同古堂就是刻铜名家张樾臣的铺子。

  张樾臣刻铜墨盒、铜镇尺,是在陈寅生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陈只刻阴文小楷,而张则变幻刀法,把刻竹的刀法,运用到刻铜上,仿刻竹中的“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阳文花卉,极为生动古雅。一些著名画家如早期的姚茫父、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后来的吴镜汀、陈半丁、江寒汀、王雪涛等人,都给他画稿,供他刻墨盒子、镇尺用。我曾见过他刻的一对特大镇尺,上刻王雪涛先生画的荷花小鸟、柳树鸣蝉,用阴阳两种刀法,极为神似。张樾臣是河北新河县人,除墨盒而外,图章也刻得好,印有《士一居印存》。其子少丞,幼丞,也能传其技艺。

  (1981年)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