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想起了烟花和爆竹,并由此想起素称“花炮之乡”的河北王口。王口,地处束鹿、冀县、宁晋三县交界处。据说那里的烟花爆竹,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名。束鹿县志载:“城南惟王口一村擅爆竹之利。”当地传说,早先的王口叫网口,因这里临近滹沱河,人们常在这里打鱼晾网,那时滹沱河里有条黑龙,常兴风作浪,吞噬土地。有一户渔民用硝磺木炭赶制火药,想要吓走黑龙。近天明时,制炮人的手被炸破,鲜血一滴滴流进火药,爆竹终于放响了,映红了天际,吓跑了黑龙,从此王口爆竹也出名了。
清朝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60寿辰,诏令全国各地制作爆竹的能工巧匠到北京。比赛时,有的第一响升高不足5尺,二响即在人们头顶上爆炸;也有的高起两丈落下,第二响在人群中开花。主管礼部大臣设立验收局,严格检验质量。地点设在北京前门箭楼之外,并规定:“二踢脚”,第二响越过箭楼者,方可签证进京。当时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方圆数里,人头攒动,人们仰首观看。最叫响的要数王口爆竹,它每个双响都越过9丈9尺高的巍峨箭楼。于是礼部大臣亲自签证,王口拉爆竹的大车威威风风地进了京城。当时北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响三里边,崩离八丈三,是否王口炮,前门楼上看。”自民国以后,王口百分之九十的男子都从事爆竹业生产。过去王口爆竹的品种主要有“两响”、“小鞭”。后来为了招徕顾客,各作坊相互竞争,各显神通,因此“摔炮”、“拉炮”、“起火”、“拧车子”相继问世。此外,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王口还有个焰火会,热闹空前。什么“关羽读春秋”、“天鹅下蛋”、“盒子灯”等,各有千秋,令人叫绝。
报载,王口的烟花而今又有新的发展。烟花品种除“闪光雷”、“黄莺”、“金龙吐珠”等一般烟花外,还研制了“彩雷”、“紫罗兰”、“龙戏凤”等一百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