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位于京城西直门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北。
此寺建于明万历五年,由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清高宗弘历为其母两次祝寿于此,后经几次重修扩建,遂成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出门上方,有顺治二年季夏御赐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两侧齐胸高的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
进得山门,便为天王殿。殿前左钟楼,右鼓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乾隆八年,始移至觉生寺(即大钟寺)。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内有三世佛、十八罗汉、倒座观音泥塑像。两侧金柱上,有乾隆帝所书楹联:“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正殿之后,则有万寿阁,但不幸于民国年间毁于火灾。阁后的大禅堂,为主持讲经说法之地。堂后假山叠石,松柏苍劲,皆数百年物。山上有西方三大士殿,正殿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山后有两株古银杏树分立两旁,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隔门西路的爬山游廊和亭阁相连,亦与东路长满树之土山相通。其后,依次是乾隆御碑亭。无量佛殿、光绪御碑亭、万佛楼。无量佛殿两侧原有洋式门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与圆明园之西洋楼同龄,皆为中西结合之产物。
中路右方是行宫部分,为清乾隆年间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间夹道一分为二。左为寿膳房,右为寿茶房,其后是皇帝、太后驻跸之行殿。行殿之后两侧有爬山游廊,通过小亭到后楼。相传,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妆,故称“梳妆楼”。再后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专为皇帝讲经之所。中路左方是方丈院。前部有大斋堂,大厨房及僧舍,中为斋堂、前宇、南房,斋堂之后为土山,最后是独院。
寺庙之前,长河横流,旧时设有码头。每当春末夏初,帝王太后从紫禁城走水路到颐和园避暑,均在此驻跸下船稍事休息,可以说,万寿寺在当时还有着行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