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名胜篇>寺庙古塔

京华古刹法源寺



法源寺观音阁

  法源寺是北京的名寺,笔者当年曾有一游。

  记得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偕同学数人来到地南宣武门外教子胡同的法源寺。在此之前,早就耳闻法源寺乃北京最古老的佛寺,寺内文物古迹甚多,如四大天王青铜雕刻坐像,青铜雕刻狮子,皆属明代旧物。“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泥塑贴金罩添像,品相庄严,雕刻精美,乃明代塑像中之上乘者,为京华寺庙中所罕见,净业堂前的巨石(石+本),双层石座,雕镂极工,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悯忠台壁上所嵌唐代苏灵芝书《张石矜宝塔颂》,苏作行草,笔势飞舞。

  此外,明清石碑、石刻、经幢、御题匾额四处皆存,藏经阁四周所藏明、清两代所刻藏经亦弥足珍贵。法源寺为历史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来,曾囚居于此寺内“坐井观天”。至元二十六年,宋遗臣谢枋得(号叠山)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瓯)唐石山中,后被元军俘至大都,拒不降元,亦在此寺内绝食而死。清时,法源寺便以花木著名,寺内花木种类繁多,清朝以来,每逢春暖花开,寺僧必备素筵,款待名流赏花。

  走至教子胡同南端,东侧便是法源寺了。跨入朱红色大门,便是宽敞别致的第一层院落。院内清幽静雅,古树葱郁,草木馨香,令人心旷神怡。座北朝南为雕梁画栋的天王殿,殿内东西两侧“四大天王”塑雕分立,威武神俊。

法源寺毗卢殿

  穿过天王殿,便是第二层院落。眼前凸字形高台上,座落着宏伟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法源寺的主要建筑,东西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檐下布五重昂斗拱、歇山顶,青灰色筒瓦,脊、吻兽、檐枋、檐栋均施以精美的描金彩绘。殿内供三世佛,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左供过去世的迦叶佛,右边供未来世的弥勒佛,东西二壁为二十圣僧像。

  法源寺的第三层院落中央置观音阁,为唐中和年间(881——884)幽州节度使李可举所建(亦称悯忠寺阁),阁东西外侧两壁嵌有唐、辽、金、清历代碑刻,其中有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张不矜撰写苏灵芝书《无垢净光宝塔颂》,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唐悯忠寺重藏舍利记》,暨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北部令史题名记》等。这些石刻有的保存了研究唐朝的重要资料,有的则清楚地反映了佛教的性质及统治者推崇佛教的目的。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诗人余集,王昶等分题法源八咏也嵌于东西二壁。阁内供奉着木雕十一面三十二臂观音像,塑造精美,生动秀丽。

  大通觉堂中供奉着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这颗顶骨为宋端拱元年(公元988)金陵长干寺演纯大师可政在终南山紫阁寺得到的,空禄五年(公元1017年)建塔于长干寺藏之。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寺塔俱毁。1943年因修建,据出土石函上铭刻记载。知是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并在北海公园内建塔藏之。五十年代后将佛宝移供于法源寺。

  藏经阁位于寺院的最后一进院落。上下两层,均为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外观呈现朱红色,青灰色的殿顶。檐枋等施以花卉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精美彩绘。阁东西两侧有朱红小楼,扶廓将小楼与主楼边接成一体,使建筑显得格外紧凑别致。

  据史籍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曾拟在幽州镇城东南隅或城东门之东(今宣武门外)建寺以悼念、悯抚阵亡将士,至高宗李治又下诏修建,但都未果。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寺始建成,并赐名“悯忠寺”。唐中和二年,寺遭火灾,塔阁均已无存,至景福年间,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建,并盖起三层巨阁以供观音。五代时,一度改为尼寺。到辽保宁三年,幽州大地震,全寺倾圮后,随即奉诏修复。金大定十三年,曾以此寺作为女真人进士考场。明正统二年,寺僧再次修葺,易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改名为“法源寺”。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英才 | 中新专著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