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陶然亭公园一带,在金代原是京都东部城厢区,明、清两代为著名的窑厂,专门烧制供应建筑宫殿和城墙的砖瓦。元、明、清三朝,不少官僚士大夫各自在陶然亭地区及附近,攫取一片土台、高岗、池塘、林荫,先后建起私家园林。陶然亭的名称,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窑厂南边的慈悲庵内,盖了三间西厅供他休息,取白居易诗中“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名“陶然亭”。
江藻,湖北汉阳人,是一个喜爱山水的诗人,也是一个书法家。陶然亭本无亭,他任窑厂监督时,将慈悲庵的土台基用砖包砌,在庵中建三间西厅取名“陶然亭”。江藻所写的《陶然吟》和其族兄江臬所写的《陶然亭记》两块石刻镶嵌在敞轩的南山墙上。江藻自题陶然亭诗,后两句是:“愧吾不是丹青手,写出秋声夜听图。”推测当时,西有流泉,潺潺有声,令人神往。
陶然亭明明是三间敞轩,由于用了一个亭字,引起人们不少误会。过往游人常在慈悲庵中寻亭不得。原来,中国古制规定,每十里设一长亭,以便行人休息。这种设亭制的“亭”,并非今天园林中的凉亭,而是“道路设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小房舍。江藻建三间西厅,也是作为自己临时休息的地方,与古制中“十里长亭”的作用一样,故此,在命名时取了一个“亭”字,而不是指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凉亭。
陶然亭所在的慈悲庵内,还有珍贵的石刻,其中有彭八百的画兰石刻三块,均为中堂长幅,一大两小,嵌于方大院文昌阁前西墙上,还有辽金石幢,如“慈智大德师佛顶尊大悲陀罗尼幢”等。
此外,还有清末翁同龢的“城市山林”四字石刻、李鸿馗的“可以远眺望”五字石刻。
在陶然亭北有一醉郭墓。醉郭名瑞,字云王。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目睹清朝时政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凶残,于是佯装疯癫,讴歌往来于市,以此表示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抗。他因佯装疯癫,如醉如痴,被人们呼为“醉郭”。死后,《京话日报》的彭翼仲出资办理丧事,将郭瑞尸身埋葬于此。“醉郭之墓”四字由彭翼仲题,其墓志铭系林琴南撰,祝椿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