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问起北京什刹海的起源,那可就说来话长了。应该说,元朝的天文和水利专家郭守敬开白浮渠入海子(海子即什刹海的前身),这是北京开辟六海的开始。
海子水域极宽,水位亦高,当时由于漕运蓄水,水中小洲自被淹没。明清以后,漕粮改卸通州码头,海子再无蓄水必要,水位逐渐降低,底部凸出部分显露,遂隔成三海,分别叫做前海、后海、积水潭。因与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相对,也叫后三海。什刹海就是指整个三海。后三海和前三海共为北京的“六海”。
当时,什刹海一带是水乡泽园,海渠纵横,桥梁很多,平桥、板桥、拱桥各擅其妙,尤以德胜桥、李广桥、三座桥、银锭桥最为著名。清朝诗人宋荦有“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站在银锭桥上遥望西山,迷(氵+蒙)缥渺,与池水构成山虚水实,虚实相依的非凡意境。
后三海沿岸,古刹如林。据说什刹海之“什”为“十”的音转,九庵一座庙为什刹海得名的由来。
什刹海有许多名园,如前海北岸的英国公园,定阜大街的绚春园,恭王府的萃锦园、鉴园、李广桥的庆王府花园等,整个后三海实为一个大园林。至于骚人墨客,皇亲重臣,卜居或赐第于此者,更是为数甚多。如明朝权臣李广(李广桥即因李广宅在此而得名)、明末诗人李东阳、明末总兵吴三桂、清初诗人宋荦、国子监祭酒式善,也都卜居什刹附近。清朝中叶以后,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有:权臣和珅、庆亲王永玑、恭亲王奕诉、小恭新王溥伟、庆亲王奕劻、贝勒载涛、旧王孙溥儒、蒙古王公阿拉善等。两湖总督张之洞在白米斜街有可园,近代书画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住银锭桥畔,逝世后其夫人潘素画家仍住在旧居。
清代以后,前海附近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在莲池北岸建起了园林式酒楼会贤堂饭庄,一时群贤毕至,无限风流。会贤堂东边河堤上,搭有三个戏棚,经常唱“文明新戏”。有时还能听到“鼓王”刘宝全和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往东可瞧见“烤肉季”,笔者当年带二三知已,曾前往小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