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施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列为重要议题。
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文化产业的是否能够全面市场化,如何看待这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前景依然乐观。
近日,实施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列为重要议题。
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文化产业的是否能够全面市场化,如何看待这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长远来看,前景依然乐观。
同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 张廷皓
我们的传统好不好,合理不合理,一直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应该怎么说呢,它是多面的,因此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怎么看。我觉得首先应该看它的适应性怎么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长处在哪,我认为是在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一个民族的文化适应性不强,肯定自己越来越萎缩,相反我们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我们这种文化的适应性极强,包括佛教来也好,那么大的宗教,最后成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和我们传统的,释的文化结合起来。就是说它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环境甚至是不利的环境。在不利的环境中它自己有救亡图存的能力。这种文化,应该说它是会生生不息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同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 张廷皓
2009年的一项研究报告,里面讲得很清楚,通过各种指数指标,中国文化影响力是第七位,很靠前的,但我们的发展能力都排后的,文化现代化的指数排后了,可能还要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滞后现象,意识的滞后现象是存在的,我们文化的目标是中等发达国家进门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在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后,很多人将此理解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将全面市场化,在此过程中,许多从事地方传统文化的工作者面临生存困境,从而导致了一些地方传统文化走向消亡。
对此,张廷皓认为,要避免将文化产业进行单一的市场划分,文化艺术的创作如果完全迎合市场,势必会出现低俗、媚俗之风。
同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 张廷皓
作为文化,它有一个教化作用,是不是我们对于文化产业还应该进行分析,不是把整个文化分成了两部分,你们走市场,你们这边一保证就行了,好像这么简单就把问题就解决了,我觉得还要再分析。文化活动,特别是创作活动,如果我们把这种创作也归根归到产业里面去,把它作为一种产品,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化。
在谈到近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况时,张院长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事业,不能急于求成。
同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 张廷皓
不要着急,有些成果是要经过反复的检验,千万不急,我们现在问题就出在太急了,几个大的目标都在那放着呢,美国现在什么样,欧洲什么样,我们得赶超啊,赶超这个话,确实过去错过,我们现在非常想做的事情,要赶要超,我不太赞成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就会造成在某些地方没有脚印了,就不知道它怎么过去的,不扎实,我觉得。
记者 李子祯 马冠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