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闭
有400年历史的苏州评弹俗称说书,专门听说书的地方,叫做书场。上世纪上半叶,听书,曾经是上海仅次于电影的第二大娱乐活动。鼎盛时期,上海有近六百家书场。而现在,上海市级的专业书场,只剩下了两家。
雅庐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有着91年历史的老书场,曾经见证了评弹艺术在上海的兴起、繁盛与衰落,因为一则即将拆迁的新闻,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有400年历史的苏州评弹俗称说书,专门听说书的地方,叫做书场。上世纪上半叶,听书,曾经是上海仅次于电影的第二大娱乐活动。鼎盛时期,上海有近六百家书场。而现在,上海市级的专业书场,只剩下了两家。
雅庐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有着91年历史的老书场,曾经见证了评弹艺术在上海的兴起、繁盛与衰落,因为一则即将拆迁的新闻,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家上海现存最老的专业国营评弹书场,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原卢湾区,顺昌路315号。正门是一家碗碟批发商铺,“雅庐书场”4个红色大字就在店铺上方。不过,要想进入书场,却要绕到隔壁弄堂里的侧门。
盛夏的下午,在拥挤的自行车上方,传统的大红牌子介绍着当日的书目:1点半,新艺评弹团《双按院》,票价5元。走进书场,门内售票处边的牌子上额外加了两个字:奉茶。
11点半开门,12点卖票,1点半评弹开场,3点半结束。12点刚过,就陆陆续续有老观众走了进来,坐在狭窄的过道里,等待表演的开始。
75岁的齐宝根老先生拿出了一张报纸,把上面关于雅庐书场拆迁的新闻拿给老书友看。
(听众 齐宝根):我们这里都是老年人听书的 那搬了以后去哪里啊 没地方去了
82岁的肖银宝在雅庐听了22年的评弹,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这里。
(记者):在这里听了多久了
(听众 肖银宝):大概22年有了 买票我买年票的
(记者):22年都是固定这个座位
(听众 肖银宝):都是固定这个座位 2排13座 原来300多个位子
(记者):现在还剩下多少座位
(听众 肖银宝):现在120个左右 过去雅庐书场它不在这里 在柳林路 在柳林路淮海路不到 老早先生也多 现在连先生也少了 老早50年之前 60年之前 那个评弹演出有三场呢 一个中场一个夜场 到星期天 星期六可以早场了 一天要有四场啦
84岁的汤国庆坐在6排12座上。他已经在这个座位上坐了整整十八年。
(同期声:听众 汤国庆):我听评弹听了六十年 这个位置6排12座我坐了18年 长期的年票 这个雅庐书场的名称是91年了 这里要动迁 我们小小的老百姓也管不了这么许多 国家安排的 对哇 动迁还是应该的 这个名称啊 卢湾区这么大的地方 它总归有一块地方 给这个书场 书场它搬过去 这个名称不好改 我们老年人还赶过去 再去听评弹 如果雅庐的场子没有了 我们老年人没有奔头了
1点半,评弹准时开场。
一百多人的书场,六七十个观众,除了大年夜,老观众总能在雅庐书场喝上一杯热茶,听到熟悉的评话弹词,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当下,听一场书的花费却只要5元,买年票则是4元。
中场休息,演员王金玉走到后台休息,对于自己的现状,他并没有表示出什么不满意,只是相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吸引力。
(同期声:演员 王金玉) :收入的话 有的好有的差 差的话嘛就4000块钱吧 那么好一的点嘛四、五千块现状嘛 我们因为年纪大了无所谓 因为本身我也有单位嘛 反正有退休工资嘛 也喜欢主要是 年纪轻的他们就感到少了 真的很少了 你想一个打工的拿多少钱 作为一个评弹艺人 他毕竟还是属于文艺的艺人吧
据上海书场工作者协会的统计,在江浙沪三地,现在像王金玉这样能上台演出的演员不过175个,而大小书场加在一起有176家,连一个人驻扎一个书场也无法满足。
在上海另外一个市级专业书场“乡音书苑”,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不时看向台上正在练习的青年演员,或许这才是他最大的担忧:如何让评弹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崭新的上海传承下去。
(上海评弹团团长 秦建国):上午我们作为 是有这样一个思路 为青年提供一个平台 我们有的时候就是不买票也可以 让他们锻炼 让观众也来鉴赏一下我们 更年轻的演员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除去培养青年演员,摆在秦团长面前更实际的问题是如何维持书场的运营。
(上海评弹团团长 秦建国):当然评弹它是一个以老年听众 从现在来说 并不是太大的一个受众的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也需要一些文化娱乐 适应他们的一些文化方面的消费 文化方面的享受 所以书场对他们来说 是比较好的一个场所 所以我们是想中午保持它的公益性 为老听客 为我们的广大的评弹爱好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优质的文化享受 上午为青年提供舞台 晚上我们做一点适应市场 所以我们的票价也晚间的时间比较高一点 走市场么 现在开了一年多一点 那么情况还是可以 最起码可以过得去 撑得住
不过,对于大多数老年观众来说,相比“雅庐书场”5元的票价,这里25元的票价让他们望而却步,对此,秦团长也有自己的无奈。
(同期声:上海市评弹团 团长 秦建国):有的人说我们晚上的票价太高 我们受不了 但是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努力 做了一些解释 大家现在都在讲经济效益 讲一个市场 面对一个市场 所以我说也是一种无奈 现在书场的关闭 我自己感觉到是经营不下去才会关闭 大家这个概念 如果从市场角度来说 它不盈利肯定关
据了解,为了维持雅庐书场的正常运转,除了将一半场所出租给商店外,原卢湾区政府每年都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予以支持。
(演员 王金玉):原卢湾区吧他们文化局实际对这个书场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他每年要贴好多钱 他亏本啊 他每年大概要亏个百八来万吧 那么这是不容易的 一般来说现在都是在向“钱”看嘛
雅庐面对的,不仅仅是拆迁,更是评弹对青年一代缺乏吸引力,观众人数逐渐减少的窘境。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专家 同济大学教授 阮仪三):我们假如不注意这个问题的话 那么很可能这些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我觉得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不光是政府部门的注意 文化人的注意 评弹团本身的这个艺术团体的注意 老百姓应该共同起来关心这个事情 这样的话 不要使我们的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的忽视中间 在我们这一代的不经意中间 没把它当回事情 好了慢慢消亡了
离书场不远处的拆迁办,门外大红色的“标准统一,操作透明”标语十分显眼。拆迁办人员表示,雅庐书场所在的116地块确实已经被划入拆迁范围。
相关管理部门表示,可能将在动迁后,在区文化馆内为雅庐增设固定的演出场所。
而据最新消息,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在与雅庐书场接洽,或许不久以后,雅庐就将走进上海“新天地”,成为时尚地标的一部分。
近百年的老书场,将何去何从,现在我们还无从知晓,但是,或许正如阮仪三教授所提醒的那样,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不能与文化传承背道而驰。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专家 同济大学教授 阮仪三):不要因为我们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把我们这些重要的民族文化特点的东西 就在我们的建设中间把它生硬的破坏了 这个我说是对历史文化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是说缺乏文化的一种表现
编导:忻硕如 徐银 摄像:康玉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