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火车驶向高原,人心抵达拉萨

2006年07月01日 08:35

    6月30日,拉萨市两位藏同胞正在布达拉宫前朝拜。当日,布达拉宫前“衷心感谢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衷心感谢全国人民的大支援”的条幅格外引。青藏线的开通将对西藏人民产生深远影响,为此,他们对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充满了感激之情。 中新社发 亦剑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不到拉萨非好汉。曾几何时,“出国容易进藏难”,那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莽昆仑、可可西里、唐古拉山、沱沱河都遥不可及。上世纪,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就在今晚,T27次快速列车将从北京出发,穿越空间与时间,攀爬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在“世界屋顶”上沐浴星月的光辉。而为防止乘客发生高山反应采用的机舱式设计,更意味深长地见证从北京到拉萨的“问天之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这座“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人们同样能读出一千种含义:历史学家忆起吐蕃王朝“百里一驿”及汉藏文明融合的千年嬗变;经济学家看到“援藏高速路”与“高原循环经济带”的诞生;工程师在这条路上读出领先世界的技术创新;环保工作者窥见现代文明对西藏生态文明可能带来的交融;而地缘政治学家则发现西藏与中国内地联系将更紧密。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这片高山雪域的神秘,并产生探求的欲望。西藏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浑然天成的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正因为对至真至美的敏感,人们一度担心:在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的冲击下,铁路会不会对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构成威胁。

  必须承认,保留“文明的现场”并非保留贫穷的现场,现代文明并非只会破坏寂静。

  我们更不能以“游客审美”的心态,希望那些生活在传统中的人们清贫一生,做“文明之标本”,甘心生活在煤油灯下,而忽略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青藏铁路的诞生,改变西藏的交通史,不仅让西藏向世界敞开怀抱,更为西藏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如拉萨市市长罗布顿珠所言,一种文化既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西藏文化产生于高原,有其自身繁衍发展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它也在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今天,当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共生成为一种价值,优胜劣汰的文化观已经为“相互交流、共同成长”所代替。西藏的文化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会因其独一无二走向广阔的平原与港口,为中华文明的上升与世界文明的融合开辟新路。

  另外,除了神秘之境的文明前景,雪域高原的生态命运,同样备受关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地区。铁路所经过的地区多为高原草甸地区,受严酷的气候条件限制,植被生长非常缓慢,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青藏铁路对西藏自然之美的保留和传承,似乎已有初步的答案。作为我国大型建设项目中第一个实施环保监理的工程,青藏铁路从选线设计就注意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高原环境的影响,环保投资超过15.4亿元,以桥代路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等,务求建设一条绿色的通天之路。正因为此,向来以严厉著称的审计署,在2005年度审计报告中破例对青藏铁路环保资金使用提出表扬。青藏铁路不仅仅是一个建设工程,对生态的保护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新认识———人类不再困顿于“畏惧自然”与“征服自然”的钟摆之中,而试图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火车驶向高原,让人心抵达拉萨,抵达这片雪域上的净土与圣境。不可否认,文明需要交融、取长补短,需要护守与返璞归真。我们因此相信,护卫拉萨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就是护卫人类的文明之美与心灵之美,就是护卫人类在现代化征程里关于幸福与安宁的皈依与想象。

  (来源:《新京报》2006年7月1日 社论)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