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非两大文明互鉴共荣 相互包容携手建和谐世界

2006年11月04日 06:34

    11月2日,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京城大地,天安门广场彩旗飞舞,花团锦簇。“中非论坛”标志在蓝天下格外醒目,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笑逐颜开,纷纷在此拍照留影。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世界考古发掘一再表明,非洲是人类先祖最早的发源和栖息地,是人类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非洲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质的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人类学家、舞蹈家、歌唱家、雕刻家和体育明星等等。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埃及作家马哈福兹和南非作家戈迪默曾分别于1986年、1988年和199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非洲文学获得了世界性声誉,为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今天,当人们沉醉于蓝调爵士乐和说唱音乐的优美旋律,欣赏造型各异的精美木雕、铜雕、石雕和绘画艺术品,以及阅读凝聚着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的非洲文学作品时,古老、博大、深邃而浪漫的非洲文化不仅让人震撼,并且有着强烈和持久的独特吸引力。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并且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有许多接近之处,如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等等。中非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和互鉴是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理应和非洲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共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平等伙伴。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同埃及签署第一个文化协定以来,中非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不仅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频频,而且民间有110多个中方表演艺术团组到非洲演出,80多个非洲艺术团组来华演出。双方还互办了数十个文化艺术展览。自2000年底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启动以来,中非文化交流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2004年举办的“相约北京——非洲主宾洲”以及历时7个月的“中华文化非洲行”两起大型中非文化活动吸引了中国和非洲的亿万观众。

  为给中非文化交流创造一个机制性的平台,中国继1988年在贝宁和毛里求斯分别设立两个“中国文化中心”之后,又于2003年与埃及在双方首都互设了文化中心。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大学。今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肯尼亚建成我国在海外的首家调频台,每天用英语、汉语和斯瓦西里语播出共19个小时的调频节目。上述平台不仅方便了非洲朋友学习汉语、武术、书法和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对于帮助非洲人民了解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人民了解当今非洲的发展和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的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内涵已日益丰富。如果从广义的文化角度看,文化交流不仅仅指互派文艺演出团体、留学生、教师和办艺术展览等,救死扶伤的医疗队和目前红红火火开展的非洲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经验的互相借鉴等都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从更广阔的人类发展大势和社会进步的视野看,中非加强文化交流对于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员贺文萍)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