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三月二十六日电 题:林语堂逝世三十周年祭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耿军
今天是文学家林语堂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祭日。台北的阳明山春雨潇潇。一个小型追思会在阳明山腰的林语堂故居内举行。
故居的客厅内飘散着浓浓的咖啡香,全天播放的约翰·鲁特的“安魂曲”为林语堂先生祝福,西侧墙面书写着林先生的铭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热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林语堂先生以其《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作品启示后人并为后人所景仰。故友、学者和亲属雅聚在此表达对林先生的思念。
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肃立在林语堂先生的像前轻声说:“大师,我们感谢您对文化、学术的贡献。”
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廖咸浩特别准备了二十分钟的演讲。他评价林语堂先生:“实现了由完全西化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由不了解到相当了解中国文化的转变,林先生对文化的判断是具有智慧的。在竞争加剧、节奏加快、压力加大的今天,林先生所提倡的‘留白’、‘悠闲’给我们以启迪:人类不能在忙碌中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人,要留有思想的空间。”
七十五岁高龄的马骥伸老先生带着其夫人一同来参加追思会,他们曾和林语堂有十年交谊,其夫妇二人曾随林语堂编纂汉英字典中文部分,并有四年时间全天候陪伴在林先生的左右。马骥伸用八个字概括林语堂的特质:平易、真诚、淳厚、隽永。
林语堂侄媳张陈守荆在追思会上回忆:“舅舅生前曾讲,害怕产生怀疑、仇恨,整本《圣经》讲的就是一个字——爱!”
与会者来到典雅的中国园林式的庭院中。来自东吴大学的义工岑丞丕同学介绍说,林语堂先生一生喜欢中国园林,其寓所设计全系先生手笔。
蓝色琉璃瓦陪衬白色的院墙,俨然欧洲地中海的风格,而回廊的螺旋柱也是林语堂自我设计的杰作。据他们介绍,施工建造该庭园的就是后来国父纪念馆的设计者王大闳。
三十年前,林语堂以八十二岁高龄在香港病逝,根据遗愿,是年三月二十九日灵柩移回台北,安葬于阳明山的高脚楼前。
林语堂墓地,今天接受了追思者的鲜花献礼。作家张晓风、简静慧等依次献上的八十支洁白淡雅的马蹄莲,感念这位华文世界的文化开拓者。在东吴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的小提琴伴奏声中,追思者选择林语堂晚年皈依基督教后经常传唱的《奇异恩典》,为他祈福。曲词云:许多危险,试练网罗,我已平安经过。
在优美的白花环抱下,林语堂墓方正简朴。旁边松柏之上,飞鸟长鸣,更有“鸟鸣山更悠”之感。在此生活了十年之久的林语堂还将长眠于斯,当如其生前所好,于傍晚落日余晖之际,安座藤椅,吊着烟斗,远眺观音山落日美景,体悟人生潮起潮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