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三月二十日电 题:李天禄与布袋戏文物馆
中新社记者 陈立宇 路梅
台北县三芝乡有一家布袋戏文物馆,是已故的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一九九六年创办的,因此也叫做李天禄布袋戏文物馆。
文物馆分上下层。一楼为演艺厅、二楼为展览厅。展览厅有两部分,一部分展出李天禄演出和收集的布袋戏文物,占地一百九十多平方米;一部分展出福建泉州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演出和收集的傀儡文物,占地三十多平方米。
台湾和大陆二位木偶戏大师同展一室,正好印证了两岸木偶戏既出同源,又是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的。
事实上,起源自泉州、漳州一带的布袋戏,正是经由泉州名师的跨海来台,才得以在这里发扬光大的。李天禄的父亲就是泉州名师的学生,他又把戏艺传承给了李天禄。李天禄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一代宗师。
台湾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的《戏梦人生》,就是根据李天禄前半生的故事拍摄的,很有些人生如戏的味道。
当记者前来参观访问时,李天禄的次子李传灿领着我们先行参观了展览厅。这里除了陈列着布袋戏的各种戏偶、偶头、服饰、尺把长的十八般武艺兵器、演出布袋戏的彩楼、南管、北管锣鼓乐器、李天禄手抄的布袋戏剧本外,还有一幅老年李天禄栩栩如生的立体像。
像片上的李天禄戴着老式的鸭舌帽,睿智闪亮的眼睛透出几分童真,微微翘起的嘴角流露着些许诙谐。仿佛要将布袋戏的来龙去脉,向参观者和盘托出。
看展厅中的说明可知,布袋戏因演出时的戏偶,躯体部分均用布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故以此称之。在台湾,布袋戏又叫掌中戏,源于演员表演时,需把手伸进戏偶的服饰中操纵而得名。
李传灿说:“台湾布袋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内容上,多取材于汉、唐以来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三国志》、《西游记》、《乾隆游西湖》等,都是家父的拿手好戏”。
记者看到,在展览厅中,有一个《乾隆游西湖》的场景。
“我父亲对传统一直是非常坚持的,坚持用身高八寸上下的戏偶演戏;坚持两只手同时操纵两个戏偶;坚持一个人包揽戏偶的对白。他非常反对随意将戏偶增高,一个演员只用一只手操纵一个戏偶,将对白分由不同的演员承担,认为这样不利于一个演员的全面发展。”李传灿说。
展厅中,同时也陈列着一个日本武士剧的布袋戏片断。听李传灿介绍才知道,原来他父亲既传统又很爱国。日据时期,日本人大搞皇民化,不但严禁演中国戏,而且逼着李天禄改演日本的武士戏,还播放日本的军歌当配乐。李天禄对此非常反感,想方设法进行抵制。他时常请关系好的村官到外面放哨,然后偷偷演中国戏。日本警察一来,村官立即发出暗号,他就换成武士戏应付。
从古典布袋戏到金光布袋戏再到霹雳布袋戏,李天禄的人生是这样展开的。
一九一0年李天禄出生于台北,十一岁时,正式跟随父亲学习布袋戏。十四岁任头手。二十二岁取掌中戏偶也宛然若真之意,自组“亦宛然”布袋戏班。三十七岁,采用平剧文武场,创新布袋戏鼓乐表现形式,人称“外江派”。“亦宛然”逐渐风靡岛内外,被誉为“正港的金光强强滚”。七十六岁获台湾首届“民族艺术薪传奖”,七十九岁在世界木偶节上获杰出艺术奖。这是他一生得到的最高奖。
数十年间,除了台湾,李天禄和他的“亦宛然”足迹遍及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所培养的学生也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正是他,使中华民族的布袋戏艺术走向世界。
晚年他曾多次前往泉州,与同行切磋技艺,亲自传授示范。邀请泉州木偶艺术团来台访问,醉心于两岸布袋戏表演艺术的交流。他还要李传灿拜黄奕缺为师,将提线木偶艺术融汇于布袋戏中,创建布袋戏文物馆以传承薪火。
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恋恋风尘》、《英雄世家》中,“阿公”的角色就是李天禄饰演的。布袋戏艺术大师加上电影表演艺术家,这就是李天禄,一个掌上演戏自己也演戏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