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毛泽东的儿媳、将军邵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图文)

2003年12月21日 16:31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邵华将军著写的获得中国图书大奖的《毛泽东之路———追寻父亲的足迹》,写得很伤感、很亲切,字里行间处处透着人性和美好,把我带进了领袖博大的胸怀之中,感受领袖失去亲人和亲人失去领袖的心情,带我们与领袖的亲人一同追寻毛泽东之路。当读到“黄鹤已去楼依旧,睹物思人泪无声。面对明月,问一声:父亲您在他乡还好吗?让星星捎去遥远的祝福。”相信有情之人都会心头一动。

  邵华说:刚进城时想读书,一次在中南海,我向毛主席说出我想读书的要求,主席认真地说:“孩子,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同志来帮你办。”邵华从此开始读书,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邵华从小酷爱文学。1954年,她创作了诗歌《黄继光》,散文《节日的夜晚》等作品;

  1990年,在杨开慧烈士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她主编了画册《骄杨》;

  1993年,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时,她和毛岸青主编出版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同年还与薛启亮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父辈》丛书,该丛书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

  1995年,为庆祝“世妇会”的召开,策划了电影《杨开慧》、电视剧《寻觅骄杨》,并担任文学顾问;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她策划并参加了军民重走长征之路的活动,主编了7集电视专题片《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

  同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策划组织了大型“毛泽东诗词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8年,出版了散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出版了大型风光摄影集《我的祖国》;

  2000年10月组织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毛岸英牺牲五十周年”座谈会;

  今年9月6日,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她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舞蹈摄影展”。

  邵华对舞蹈摄影非常热爱和迷恋,经过了6年的实践,拍摄了100多台演出,可以看出,她越来越具有摄影独创性。

  邵华还有一篇具有浪漫色彩的诗篇,是母亲去年99岁辞世时的那个夜晚创作的,本来准备为母亲过100岁寿辰的,母亲突然辞世,邵华悲痛欲绝,守灵时写下了:

  在一个谥静的仲夏之夜/从南方升起的一颗星/划过九十九个年轮/坠落在北方的天空/妈妈,您是那么美丽……此刻毛泽东也许像往常一样/在台阶前招呼他的亲家/那浓厚的乡音问好/仿佛是短暂离别的重逢。

  邵华将军说:“我是很惶惑的,和别人不同,作为儿女,父亲在我们心中不仅是那个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人,他更是我们的父亲。很多时候,我是没有办法将他只看做这两种角色中纯粹的一种的,于是我的文字就这么在两者的形象之中滑来滑去。”

  “怀念不比挂念。挂念终究还是一个远方的人,让你的思绪不时地欢欣或痛苦。怀念是没有希望的,只能在那些父亲停留、居住的地点想象他当年的种种情况,只能看着那些与他有关的物件黯然神伤。这时我便去写一段文字出来,积久了,就有了这些回忆的片段,以为这样可以摆脱一些莫名的愁绪。现在才知道,那些东西已成为血液中的一部分,正如别人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样,那种隐隐幽幽的绵远的忧伤,就这样伴着我了。于是才写下了这么多纪念父亲的文字和拍摄了这么多的照片。这是寄托哀思最好的办法。”

  邵华,虽然是一个有着不平凡身份的女将军,尽管自己身体也不太好,在家中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贤惠的妻子,慈善的良母,也是人们喜欢的才女,是女性朋友崇拜的偶像。

  [来源:中国妇女报(略有删节)、作者:唐小烨、华丽]

 
编辑:金秋
相关专题: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