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社会道德体系正处转轨期 五大挑战不容回避

2003年10月12日 17:11

  中新网10月12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期,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客观上形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想方式的多元化。伴随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而来的强势文化入侵与渗透,加之国内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和腐败现象沉渣泛起。这些无一不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挑战。

  挑战之一:道德体系重建迫在眉睫

  文章写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精神文明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破除了人们的一些旧观念,强化了人们的平等、民主、自由、竞争等意识和主体精神;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现代社会中,如何尽量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商业化浪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冲击,却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社会效应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正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效应。

  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要慢,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用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适应新形势,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挑战之二:被“遗忘”的角落

  文章指出,今年“两会”期间,不少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在一些地方,为生计奔波的下岗职工、边远地区的农牧民、进城打工的农民、离退休职工等群体缺少丰富的文化生活。一些地方,老百姓一年到头看不上一场电影,甚至看不到一本书,一张报,成为被先进文化“遗忘的角落”。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中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居高不下,有1400万人需要再就业,农村还有1.5亿人以上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部分人数量众多,但在社会上往往是以个体出现,很少有组织。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是覆盖不到这个群体的。

  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赵子平说,这些盲点和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如果我们不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占领不了这个阵地,庸俗低级的落后文化就会占领这个阵地,这个问题不可小视。

  挑战之三: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碰撞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章建刚指出,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交往中,从日用品到高科技,都包含着文化的内容。西方各种无形的价值观,总是伴着有形的物质产品履及剑及,悄无声息地向发展中国家渗透。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是涌动在经济全球化中一支看不见的暗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长期培育的民族精神。牛先锋说,从理论上说,世界各种文明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不可能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文化模式。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任其发展,它足以摧毁一个国家长期构成起来的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林利民认为,今天的文化冲突主要是西方要将西方的价值观向全世界扩散,广义地讲,价值观、民主制度都是一种文化。非西方国家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留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因此冲突在所难免。

  正因为如此,在提倡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保持自己的传统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民族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有自尊,有光荣感。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接纳任何外来文化。”作家冯骥才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最基本的就是乡土教育、民俗教育、文化传承教育、文化经典教育。

  挑战之四:文化怎样小康?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说,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还应当看到,增长不一定等于发展。增长指的是物质上、数量上的增长;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一个社会在生活质量、财富分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的进步。

  有关专家分析说,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实际包含着经济小康、文化小康和政治文明三个有机的方面。“经济小康”是比较容易量化的小康。“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不仅如此,文化还是小康社会的一种高品质的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生活状态,它还体现着小康生活的文化含量、文化品质、文化追求和文化享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挑战之五:“打铁还需自身硬”

  党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如何提高执政党自身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专家指出,党不是在真空中生活的,党要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程度。

  专家认为,今天执政党所面对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党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党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良好的党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力量。党内如果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的现象,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员干部如果信仰发生了动摇,滋生了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甚至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那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有好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风正,社会风气就正;党风不正,社会风气就不正。历史和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证明了这一点。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