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科博会观察:“海归”求职遭遇月薪仅千元的尴尬

2003年09月14日 09:15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三日电题:“海归”求职遭遇千元尴尬

  中新社记者吴庆才

  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你一定不会相信这是一场海外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一千元人民币——这就是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打出的某职位的月薪价码。

  一千元人民币,这个价码甚至比北京市的平均工资还低。通常,北京三环以内的普通一居室的租金价码也在千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海外留学生选择这家公司,而在北京又没有房子的话,那么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露宿街头,要么忍饥挨饿。

  人们依稀记得,去年在同一地点举行的海外留学人才招牌会上,二十多家在京国企以高薪加住房抢夺“海归”,其中最高的一家年薪达十万美金。而今年,开价最高的一家民营企业也只有年薪四十万元人民币。

  如此强烈的反差,不知那些曾抱着“镀金梦”出国,又抱着“掘金梦”回国的“海归”们作何感想?让记者深感意外的是,在招聘会现场接受记者随机采访的六位“海归”,不约而同地将薪金期待值指向三千元人民币以上。

  三千元人民币真的是“海归”薪水的心理底线吗?大学毕业后到日本工作三年的周先生为我们算了笔账:三千元月薪基本上只够保证我在北京的每月房租和各种生活费用,如果稍微节约点当可略有盈余。这位由建筑业转行贸易管理的硕士生说:我看重的是在国内工作的经验,更何况,只要你干得好老板自然会给你加薪。

  莫斯科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王昌则把专业对口,适合自己发展放在了第一位。这位学习固体物理金属合金专业的“海归”找遍每一个展位也没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他无奈地说:清华、中科院招这样的岗位,但是人家要的都是博导、教授、长江计划带头人。

  一名在美国呆了六七年的神经科医生则把薪金期待值定在三千到五千元人民币之间。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解释说,在留美的六七年间他已为自己积累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因此经济上没有什么负担,关键是要在自己的国家学有所用。就在前一天晚上,这位“海归”刚刚从美国飞回了祖国。

  让人深感不解的是,在今天的招聘会上,那家出价最高的民营企业展位前竟门庭冷落。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王伟无奈地说,从今天早晨到中午,五六个岗位还没有找到一位合适的人选。

  这位人力资源经理认为“海归派”的确是“掉价”了,理由是:一是整个世界的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内的就业形势近年来都越来越严峻;二是现在出国已经越来越容易,这就导致留学生群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也有了拿钱混“洋文凭”的机会。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越来越多,本土人才在技术与国际化视野上并不逊色于海归派。

  不仅仅是北京,据了解,去年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已达七千人。对此,一些企业人事主管普遍认为,过去,一些“海归”为了尽快回收投资,在待遇方面要求过高,让有心请贤的企业左右为难。现在“海归”自降身价,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正常的回归。

 
编辑:闻育旻
相关专题:第六届北京科博会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