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货币政策官员: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欲速则不达"

2003年08月13日 05:00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二日电题: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欲速则不达”——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

  作者李鹏王健君

  经过多年循序渐进的改革,中国已经确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线图”,但是改革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时间表?各方多有猜测。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指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在利率市场化的各方面条件不完全具备时,盲目推进利率市场化过快,会欲速不达,事与愿违,出现严重问题。

  戴根有认为,顺利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既需要宏观经济条件,也需要微观经济条件。

  宏观条件

  最近两年,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通货紧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好时机,因为“通货紧缩时期,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居民的储蓄率相对较高,这个时候如果加快利率改革步伐,一般不会引起利率水平的普遍上涨”。

  通货紧缩时期是不是利率改革的好时机?戴根有指出,宏观经济的通货紧缩状态,还不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全充足条件:“如果利率市场改革的其他条件,特别是商业银行市场适应能力普遍不强的条件下,仅仅依靠通货紧缩的时机,贸然完全放开利率,虽然可能使放开利率出现表面平静的‘成功’,但当经济一旦走出通货紧缩,则可能由于商业银行严重的不规范行为而重新出现金融秩序严重混乱。”

  戴认为,推进利率市场化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再一个条件是,需要经济结构没有太大的问题。

  戴根有指出,从中国实际出发,目前不但还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需要保留包括利率政策在内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利率市场化要防止出现迅速提高市场利率总水平,进而抑制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还要防止由于彻底放开利率而使国家失去利用利率工具进行结构调整的能力,出现资金向某些投机性极强的领域转移,形成泡沫经济。”

  微观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微观经济条件最重要。”戴根有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经济条件,最根本的就是商业银行是否有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商业银行没有利润,经营就出现亏损,维持其日常运转的费用就可能靠侵占客户存款,这是最危险的。”

  戴根有说:“央行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直接控制,是对商业银行整体利益的维护,是在商业银行尚缺乏自我约束条件下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他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虽然在成本、效益控制的能力上已有明显增强,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商业银行体制相比,差距很大。

  戴根有认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与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相适应,二者相辅相成,否则就会出严重问题。

  货币市场是基础

  在采访中,戴根有一直强调货币市场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因为它的基础就是货币市场,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句空话。”

  市场化的利率,是货币市场交易的结果。货币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基础。戴根有指出,已经实现利率自由化的国家,其商业银行一般是参照货币市场利率及趋势来确定自身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当存款利率超过货币市场筹资成本时,商业银行倾向选择货币市场筹资;当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会倾向于向货币市场拆放资金。

  “在目前中国货币市场工具品种单一,货币市场交易比重相对较低的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受到基本市场环境的制约。”戴根有因此强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以货币市场的成熟为前提,要推进利率市场进程,必须下力气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鉴于货币市场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戴根有说,“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是一个渐进过程的主要理由之一”。

 
编辑:吕振亚
相关专题:捍卫人民币汇率稳定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