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港澳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董建华坚守岗位 香港媒体发表评论表示赞赏

2003年07月18日 09:22

  中新网7月18日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7日表示,在香港目前最困难的时候,他一定会坚守特首这个岗位,继续带领香港向前进。今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中国日报》(香港版)等报纸发表评论,对董建华的行为表示赞赏。

  香港大公报社论:特首强调坚守岗位改善施政

  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昨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当前各方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作出回应。这是自七月一日三十五万人上街﹑香港社会出现一些分化混乱之后,董特首第一次站出来面对问题,作出交代。

  董特首的回应是清晰和明确的,他主要表达了以下三点内容﹕第一,他认识到了过去的施政中存在过失,他要为此承担责任﹔第二,他承诺今后要改善施政﹑广纳民意,改变施政思路和作风﹔第三,他不会辞职,他要为香港这个“家”工作下去。

  董特首过去的一些工作作风以至讲话,确实给人拖沓﹑不果断的感觉﹔然而,昨日董特首的一番讲话,可以说一改过去作风,言之有物﹑实事求是。

  这不但显示了董特首经过七月一日游行事件之后,痛定思痛,确实已经听到了民意心声和看到了问题症结的所在,认识到了作为特区之首在领导工作方法﹑作风上存在问题,决心要努力作出调整﹑作出改变﹔而且,此种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改正的态度,正正就是温家宝总理日前在特区回归六周年庆典中提出的对港人﹑对特区政府工作的十二字箴言,就是理解﹑信任和团结,就是决心﹑勇气和行动。董特首昨日就显示出了对这十二个字的认识和实践。

  过去董特首的施政确是如他昨日所言,一项好的政策,也不能认为“理所当然”就会为群众所接受。董特首常感不解﹕自己日日工作“七·十一”,如此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为什么市民仍然不欣赏﹑不接受﹖其实,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理解和信任的问题。特首由于出身商界和上层,对社会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想法理解是不足的,但他一直没有很好察觉到这点﹔同时,部分市民对特首的施政方针和思路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如此在双方沟通﹑理解不足之下,隔阂﹑误解以至反感就积聚成为所谓的“民怨”了。因此,特首能够在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这一点上有所突破,知道一项好的政策﹑好的施政也需要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去争取社会支持﹑民众理解﹔就如此次二十三条立法,“天经地义”只是“理所当然”的大道理,实际上香港市民由于经历了一百五十年的殖民管治,加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内地自由﹑法治存在的阴影,要推动立法就需要长时间做大量的释疑解虑工作。当然,理解和信任不能是单方面的,特首需要理解群众,市民同样也需要更好的去理解特首﹑信任特首,理解特首工作的困难,理解特首全心全意为港人工作的一片拳拳之心,更好地支持其工作。

  除了对广纳民意﹑改善施政的决心和承诺外,特首昨日一点十分重要的回应,是他明确表示了他将会继续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工作下去。诚如特首所言,面对当前逆境,他一声“辞职不干”,是最容易不过的。相反,他留下来,面对的是“百废待举”般的局面,工作十分繁重,阻力和干扰决不会小,然而,他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困难,因为“香港是我家”,出任特首是他当年向历史作出承担的抉择,他决不可以在当前香港最困难的时候丢下担子,离职而去。

  特首这一番话,很令人感动,也很有份量,不但阐明了他个人继续服务家国的决心,对“民主派”“倒董”图谋和什么“中央将撤换特首”的谣言是最有力的回击。

  坏事可以变好事。经过“七一”的冲击,特首﹑政府官员和整个社会,将会更加理解﹑更加信任﹑更加团结。

  文汇社评:面对挑战坚守岗位

  行政长官董建华昨日明确表示,绝对没有向中央领导人提出过辞呈。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候,他一定会坚守岗位,继续带领香港向前进。董特首的宣示,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承担。这对于保持香港政治和社会稳定,实现经济振兴,非常重要。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董特首在此困难时刻选择与香港共渡时艰,理应受到赞赏和支持。

  香港现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经济持续衰退,加上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潮的冲击,民困加深。“七一游行”反映出一些市民对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疑虑,也表现出不少市民对经济不景和政府施政的抱怨。两位问责制高官提出辞职,董特首及特区政府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这个重要关头,作为特区最高领导的董特首,其“去留”对香港社会政治稳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对于董特首个人来讲,“去”,是一个不难做到的决定,但会使社会政治稳定出现重大变量,香港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留”,则要面对更大的困难,承受更大的压力,需要更大的付出,要有极大的勇气。为了香港的利益,董特首毅然决然,选择了坚守岗位。

  平心而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很不容易做。这不仅因为“一国两制”前所未有,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因为过往多年积累的泡沫经济及僵化体制遗留的问题既多且巨,经济环境逆转直下,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倍加困难。经验缺乏,环境恶劣,任何人出任行政长官,都会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社会各界实在应该给予董特首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鼓励和支持。香港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董特首选择坚守岗位,继续作出承担,带领香港向前进。这有利于香港的政治稳定和有序发展,有利于香港经济振兴和社会安宁,有利于保障香港与内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持久的稳定良好关系。

  回归六年来,董特首为“一国两制”的落实做了很多工作,贡献重大。但他并没有回避施政方面的过失,而是以真诚的态度,接受市民的批评,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市民的诉求。他承诺,要在实际的行动中,确立“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他宣布,为了进一步消除公众的疑虑,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将不再担任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今后将会透过不同的方式,保持与市民的紧密接触,包括定期与各政党、各主要界别、传媒及舆论领袖等进行会晤,积极开放议政渠道等。他还特别强调,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下一步咨询,要做到条文法案内容尽可能得到最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整个立法的进程,要视咨询情况再作考虑。这一切,都显示董特首及整个领导班子与时俱进,努力更新施政理念,改进施政作风,改善工作方法。

  只要董特首坚守岗位,特区领导班子团结向前,香港就不会有管治危机。只要董特首及特区政府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香港就一定能够保持稳定,克服困难,振兴经济。

  英文《中国日报》(香港版)今天发表社论《历史关键时刻勇敢作出承担》,译载如下:

  行政长官董建华昨天下午召开记者会,表示在七月一日大游行当晚他整晚失眠,了解市民对过去六年施政的不满及批评,他会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积极响应市民诉求,而整个特区的领导班子会与时并进。董建华指出,面对批评,最正确的做法是积极面对,改善自己,而并非在香港最困难时刻、政治不稳定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离开岗位,这样做是不负责任,会为香港社会带来更大的变量。

  在香港历史面临关键时刻,董建华再次以赤子之心和巨大勇气,为香港作出承担。事实再一次证明,董建华是港人可以信赖的特首,特别在目前的危难时刻,他的诚恳、坚定、智能、临危不惧和博大的胸襟,稳定了社会,坚定了港人的信心,粉碎了所谓特区政府出现管治危机的传言。港人相信,董建华将带领香港这一艘启锚的巨轮,穿过急流险滩,破浪前进。

  回归六年来,香港迭遭天灾人祸,董特首领导的特区政府不断迎接挑战,成功抵御了金融风暴冲击、战胜了SARS疫症,采取种种措施克服泡沫经济破裂和疫情蹂躏带来的困难,努力推动经济复苏和转型。在极其艰难和诸多干扰的情况下,香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并连续七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六年来吸引外资有增无减,CEPA协议的落实,更为香港经济复苏和转型,争取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道路上必然出现种种预想不到的艰难险阻,董建华和特区政府的工作虽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是非主流的。当然,由于经济不景,许多市民承受失业、减薪、负资产等沉重压力,民间有许多怨气,对政府某些施政不满,这是非常正常的。可贵的是,董建华秉持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认真听取和响应市民诉求,积极开放议政渠道,并且会吸纳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加入政府各个法定委员会,希望能够对政府的施政起积极作用。对于备受争议的23条立法工作,董建华强调特区政府有责任落实立法工作,同时有必要将23条再向全社会咨询,在原来的立法基础上进行更广泛的咨询,与公众重开对话,聆听各界意见,目的是尽可能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切表明,董建华和特区政府已经认真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未来的施政,将吸纳各界人士智能,与时俱进,努力满足市民的期望和要求。

 
编辑:林华俤

相关报道:图文:董建华强调说不会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候离开 (2003-07-17 21:14:35)
          董建华:有必要将“23条”草案再次向全社会咨询 (2003-07-17 20:14:45)
          香港财政司长梁锦松请辞 获董建华批准(全文) (2003-07-17 09:04:13)
          香港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请辞 董建华批准(全文) (2003-07-16 21:51:04)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