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政治改革由“人”做起

2003年06月02日 10:29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核心。中国将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推进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

  人才资源是中国的第一资源,这是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判断,主持会议的是总书记胡锦涛。人才问题因而成为SARS疫情初步告控后,中共高层集体研究的第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据官方媒体报道,此次会议将人才工作列为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紧迫任务”,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并认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坚持“党管人才”。

  人才危机的“根本性”

  2002年6月上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曾联合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份9000字的文件在详细分析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后,提出了要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

  5个月后,十六大报告里专门谈到了人事人才制度改革的问题。1个月后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判断,使人们首先想起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作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邓小平的这句话使得科技进步成为二十年来中国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动力。

  中国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说,今天中国拥有的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已并不少,甚至可能是世界第一的。

  但,在这种绝对数量增长的背后,却是较低的专利与科技产出量,高级人才的供应仍然严重不足,这使赢得“世界工厂”称号的中国,至今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而非高科技附加值来维系其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

  让中国感到头痛的还有人才外流的问题。王通讯说,随着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离开了他们原来在国内的岗位。这使得许多科研单位变得“空壳化”。

  让中国教育界感到尴尬的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实现了她当初的办学宗旨:“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预备学校”。多年来,清华相当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了美国或其它发达国家。

  郑强,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一位有良知教授”,在日前的一篇被人民网“强国论坛”的网友们广为传阅的公开演讲稿里谈及这些情况,显得痛心疾首。

  许多中国人喜欢将GDP高速增长的中国,与仍在持续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中挣扎的日本相比较,但有识者深有感触地指出,从人均受教育年限、创新能力等指标看,中国人力资本的整体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这个处于衰落阵痛中的近邻。

  从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新老领导人近年来的诸多讲话都传达出这样的焦虑:人才危机,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事实上将成为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征途上的最大的“拦路虎”。中国要在未来二十年实现她的强国梦,就必须成为人才的强国。王通讯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重视“才”到尊重“人”

  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一个人才观念的重要变化。

  中共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说,邓小平的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殊的内涵。但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提法的背后是比较看重了“科学技术”即“才”的价值,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提法,强调的则是对于作为“才”的载体的“人”本身的尊重。

  王长江指出,改革开放到现在,相对落后的人事与人才制度压抑了人才的成长。

  他说,这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显示了执政党要将人才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和根本任务来抓。但对于人才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依靠行政单位和组织体系,进行自上而下的选拔和任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形成党对于人才的有力控制,但弊端则是,人们习惯于眼睛向上,听命于领导和上级,谨小慎微和过度服从压制了他们的能动性,对于冒犯上司或犯错误的担心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欲。档案制度、户籍制度尤其成为制约人才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的瓶颈。

  这种旧的人事弊端在SARS疫情蔓延期间暴露无遗。令中国科学家们感到尴尬的是,《科学》杂志刊登的SARS病毒基因草图,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学家们的杰作,而拥有丰富样本资源的中国科学家们却迟迟拿不出有价值的成果。

  在国家领导人视察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国家疾控中心等核心部门,并提出要加强科技攻关的指示后,几十个小时里,中国科学家们就有了突破。

  中国《新闻周刊》在调查采访中发现,阻碍中国科学家们获得科研突破的不是他们的科研能力,也不是中国现行拥有的科研条件,而是僵化的科研制度和行政程序阻碍了他们的自主性。

  今天无论是科研部门,还是行政或企业单位,高层人才出走的现象不胜枚举。王长江说,这正是我们长期忽视“人”的结果。这种忽视不仅表现在种种不合理制度对于人才成长与创新能力的束缚,许多时候,甚至伤害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因此,王长江认为,今后人事与人才改革的根本是:“一切要以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为标准”。

  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相比于以往的选拔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人才的涌现机制和环境更重要,要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在其岗位上脱颖而出。

  他还指出,人才管理的改革要“吃西药”,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的用人机制,其要点,一是要尊重人性,尊重每一个人本身;二是要尊重规律。

  人才制度创新要为政治改革铺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提议下,中国设立了专门致力于引进外国专家和智力资源的外国专家局。

  据国家行政学院杜钢建教授介绍,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成立外专局是为了引进包括政治与行政管理和科技文教等多个领域的外国智力资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的外专局事实上只专注于科技文教方面的引智。

  这一状况可能很快有所突破。杜钢建透露说,由他牵头进行的如何引进境外政治治理人才的课题将于下个月正式进行。今后的外专局将在政治与行政、党团和人大制度方面加强引进国外的智力资源和成熟经验。

  这位承接过许多重要政改课题的专家说,十六大已为人才建设作出一系列布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将是,人事与人才制度建设将更多立足于“为政治改革服务”。

  他说,中央领导早已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竞争,许多政治体制中暴露的问题正是源于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干部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将成为政治体制改革核心。而人事与人才制度改革,必然带来政治体制的深层转变。

  杜钢建说,中央正试图从国际人才的大背景着手,构筑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从十六大报告中的表述到中央的一系列举措,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要从政治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解放人才”,用制度活力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19期,作者:胡奎)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政治局确定中共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紧迫任务 (2003-05-23 18:21:12)
          中国新闻周刊:政治改革由“人”做起(目录、图) (2003-05-28 15:29:09)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