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瞭望》周刊文章:切实落实扩大内需四大举措

2003年03月24日 17:33

  中新网3月24日电 今天出版的《瞭望》周刊发表胡哲一的文章《落实扩大内需的四大举措》。该文就当前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四大举措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将全文刊载如下:

  刚刚经过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这是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是在全面分析国内外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的。

  一方面,今年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内在活力增强,为下一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对外更加开放,政治安定,社会稳定。这些都对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各方面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都比较繁重,也要求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

  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必须有足够的估计。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很不稳固,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从国内来看,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供给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还不高,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上增加需求,不仅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不了,而且还会产生大量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加剧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给经济发展带来隐患和风险。

  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提醒我们,越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越是要保持清醒头脑,绝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一味地盲目大干快上,否则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左右,是合适的、必要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这是预测性的估计目标,实际结果可能会高一些,也可能低一些。较快的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今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既扩大有效需求,又改善社会供给,同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没有水份的、实实在在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进一步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既有需求总量问题,也存在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只有同时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重拉动,才能使经济增长具有持续动力。但在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还有空间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并不是此消彼长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好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同时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在目前,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消费需求也不是孤立的,扩大消费需求将为增加有效投资需求创造更大空间。

  从我国近年实际情况看,以下几方面决定了当前必须继续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是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亟待增强。据有关资料,与国外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八五”、“九五”时期平均消费率分别为58.7%、59.4%,最近10年平均只有59%多一点,而世界平均消费率已超过78%。尽管各国具体情况不同,也存在一些统计差异,但总的看,我国消费率还是偏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中央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及时做出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决策,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从多方面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消费率逐步提高,1998-2001年分别为58.7%、60.2%、61.1%和59.8%。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是受现有财力的制约,与投资需求增长相比,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仍显缓慢。按当年价格,1998-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9%、5.1%、10.3%、13.0%和16.1%,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分别增长6.8%、6.8%、9.7%、10.1%和8.8%,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

  三是既有消费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消费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城乡、地区和不同收入者之间,消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西部地区和城乡低收入者消费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消费需求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农村居民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持续下降,“六五”时期为64%,“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分别下降为58.7%、50.6%和47.8%。近年城乡消费差距仍然较大。2000年、2001年,农村人口分别为城镇人口的1.76倍和1.65倍,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则只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47.5%、32.8%。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不仅比较低,而且呈相对下降趋势。城镇地区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在扩大。一些常见的耐用消费品在城市商店滞销,而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拥有量却很低。可见,扩大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还很大。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消费是消费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有效扩大消费。二是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因素很多,除收入外,还有消费对象、消费环境、消费者支出预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

  第一,继续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这在当前是最根本的。无论是从经济学原理还是我国实际情况看,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要继续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使农民收入得到稳定的较大幅度增加。多予就是多增加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多为农民增收办实事。少取就是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少直接或间接向农民摊派。放活就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引导农民增收的积极性。今年,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深化税费改革等农村改革、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大农村扶贫力度等措施,从多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1)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就业服务和就业环境,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2)进一步落实“两个确保”,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合理确定城市“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支出,地方财政也要增加这方面的支出。(3)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的问题。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生产条件,不仅对扩大消费需求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要继续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保证工资和离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第二,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来支出预期。仅是居民的本外币储蓄存款近5年每年新增近1万亿元,今年1月底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9.8万亿元,居民持有的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也有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方面的因素。但这种“增加收入等于增加储蓄”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较高,存钱用于养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等的需求较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费欲望。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的需要。在出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第三,改善消费环境。一些居民有能力消费,也愿意消费,但是也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合理消费政策的限制,使居民在用电、买房、购车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门槛较高;有些是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消费服务落后;有些是由于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抑制了消费欲望。因此,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要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抓紧制定有关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和市场信息对扩大消费的作用。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消费环境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和服务业,拓宽消费领域。抓紧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扩大居民在住房、汽车、助学等方面的消费贷款。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强化商品和服务质量监督。通过这些措施,为扩大消费创造好的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放心、便利、高兴地消费。

  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

  扩大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就业和改变城乡面貌,都需要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速度。但是,也要重视防止投资过热。投资增长过快往往导致盲目大干快上,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诱发经济泡沫,阻碍和破坏经济发展。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几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目前社会资金充裕,物质充足,各地的建设和发展热情很高。在好的形势下,更要保持清醒头脑。近两年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过热苗头已经显现。一些地方盲目大量投资,生产建设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基础设施建设过分超前,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不顾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相互攀比,大搞楼堂馆所,房地产投资开发规模过大,不重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高档住宅建得过多,供求结构失衡,蓄意投资炒作,资金拖欠严重,结果出现了房地产投资主要是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增幅过快,商品房特别是高档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过快,土地价格和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过快。据有关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全国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增长近3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0%,全国房地产贷款增幅也已超过40%,60%以上的房地产建设资金来自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约70%的银行房地产贷款贷给了房地产公司,贷给购房者的只有30%。银行的不少房地产贷款有可能成为烂账。这种情况值得注意。由于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已拉动钢材、水泥和玻璃等行业过快增长。2001年,我国钢、水泥和玻璃产量分别已达1.53亿吨、6.4亿吨和2.04亿箱,总产量已经过大,而且品种单一,低标准、低质量产品占很大比重。

  从总规模上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偏大。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相当于1997年的1.6倍。1998-2001年,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37%,2002年可能超过40%。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全局性的房地产膨胀和经济过热,但如果对这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不引起高度注意,投资规模继续过快过猛增加,企业、财政、银行和社会都可能难以承受。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对一些地方房地产投资过猛、高档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及时监测和有所准备,并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

  在扩大投资需求上,今年既要保持投资的必要增长,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要警惕和防止盲目投资和投资增长过猛。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格局和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有效需求仍相对不足,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的基础还不稳固,在建和必要的新建国债项目需要有资金保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今年继续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筹集资金用于国家投资。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利率较低,发行国债有条件,成本低。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国债资金将首先用于已开工的续建项目和收尾项目,保证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投入;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开发;增加一些必要的新开工项目。

  在具体安排上,将加大以下方面的国债资金投入。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项目,如人畜饮水、县乡道路、农村新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节水灌溉等中小型水利设施等。二是有利于扩大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消费的项目,包括服务业、职业教学等方面的设施等。三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项目等。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如加快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项目。五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公检法司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继续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同时,要继续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稳定增长。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多元化和多样性。完善投资政策,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投资限制,稳步拓宽社会投资和企业融资渠道,扩大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适当扩大国债资金贴息数量和范围,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通过经济、信息、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多种措施,减少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投资效益。

  还应当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经济发展时期的必然选择,是阶段性的政策。近5年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债投资拉动,投资需求增长与发行建设国债的相关度很高。按照宏观调控原理和财政平衡原则,经济政策必须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当控制并逐步降低,建设国债不可能长期大规模发行。尽管目前国债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警戒线附近,财政风险不大,但也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综合平衡。既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必要的国债投资力度,引导和带动全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和投资增长幅度,积极防范财政风险和经济风险。

  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今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质量与效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及时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和有信用企业的贷款,改进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规范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尽快实现助学贷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全面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增加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的出口信贷投入。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金融措施。农村信用社要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农户贷款面。要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对重复建设项目的贷款,控制对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的贷款。当前要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监测和管理,落实有关规范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措施,完善相关贷款制度和贷款条件,有效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同时继续扩大居民个人住房贷款覆盖面,满足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要。通过加大贷款回收力度、加强信贷管理和监督、优化贷款结构和提高贷款质量等措施,继续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继续贯彻“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国有保险公司改革步伐,进一步发展保险业。改进和加强外汇管理,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认真落实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稳健、高效运行。(本文由国务院研究室提供)


 
编辑:叶晓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