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页
分享到:

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12月17日 14:13 来源:青海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张芮昕 方立江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作出了新部署。青海是西部地区民族工作大省,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一以贯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示范,具备相应的先发优势和实践经验。目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正处于加速形成阶段,我们有责任亦有使命在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立法的深化完善、升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坚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促进“三交”走深走实,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充分证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始终,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三交”在形式、内容上,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只有促进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走深走实,才能切实有效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与历史使命。

  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久远,属于少数民族聚居且深度交融互嵌特色鲜明的地域。结合民族工作良好基础和历史禀赋,青海坚定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政治责任,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推进各民族“三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到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青海在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从统筹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到积极推广民族地区普通话使用,青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从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举措,青海在实现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民族地区基层逐渐呈现出多民族和谐共居、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下,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促进“三交”走深走实,有效落实“三项计划”、启动实施“三交”十项行动、探索其他跨区域“三交”路径,并以“社区石榴籽家园”为抓手,着力构建互嵌式社区,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可借鉴的经验做法适时转化为民族工作常态化举措,为其他省市自治区提供可资借鉴的“青海模式”。

  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立法的深化完善,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根基

  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是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重大法治实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深刻阐明了法律对于保障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套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民族团结法律规范体系,为各民族依法平等相处、共同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整体格局中,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是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各地24部地方立法的实践为国家层面立法奠定了基础。其中,青海省率先启动修订省级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成为全国最早出台专项民族团结法规的省区之一。《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文明公约、寺规僧约等基层规范,充分发挥了法治的引领作用,推动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将法律规范与基层自治规则相结合的实践,为全国性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制定、出台提供了可复制的地方治理经验和实践样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届时,全国性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可以为地方立法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和依据,促进各地民族团结进步立法的深化完善,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使法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需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于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维护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亦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青海省级及其几个自治州(县)的地方性立法实践可以视作一份重要的“青海样本”。

  三、升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全国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经过长期的实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示范区与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掀起热潮、示范引领效应显著增强,逐步从以往被动的“要我创”“自上而下”“单一型”“阶段性”,向主动的“我要创”“自下而上”“综合型”“日常化”的模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统领,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为重点,以培育省级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示范点为基础,以选树全国和省州县三级先进典型为抓手,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在全国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93.3%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的省份,累计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62个、示范单位33个、教育基地9个,命名494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示范点,选树全国模范典型299个,省、市、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影响不断扩大,效应不断凸显。下一步,依托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将迎来推动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由“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的重大契机,在示范创建中争取更多“领先”、在干在实处中继续走在“前列”,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经验”。

  四、坚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全屏障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坚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立足区域独有资源禀赋以加快转型发展、提升经济活力,既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安全屏障,也是当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满足西部地区各民族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发展需要,形成“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在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惠及感召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永续发展结合起来,成为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构建的践行者、推动者,并在此过程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孕育和催生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推动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湿地面积持续扩大,水土流失大幅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日臻完善;相继建立一批国家公园,健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当下,西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载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青海作为“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首要的便是承担生态功能最大化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青海考察行程中,都对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赋予“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明确青海“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先后建立起三江源、祁连山等国家公园,湿地保护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青海正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举措努力承担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环境优势,建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高原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形成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贡献“青海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刘阳禾】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