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舰载直升机航拍首枚潜射战略导弹始末(图)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24日 09: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24日电 据中国海军网报道,1982年10月,我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标志我国的战略导弹由使用液体燃料发展为使用固体燃料,由陆上固定发射发展为水下隐蔽机动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在我国首枚潜射导弹发射成功30周年喜庆日子里,特约记者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幸地采访了当时的亲历者、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陈金龙。与他谈起当年完成我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飞行试验航拍弹着点时的情景,两鬓斑白的陈老,感慨万千,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以潜艇为发射平台,从水下发射导弹是当今世界上“三位一体”(陆基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潜射导弹)战略核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它不象陆上发射平台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发射,而是在敌方难以发现的地点打击敌人陆上战略目标,其明显优点是机动范围广、隐蔽性好、攻击能力高、生存能力强。然而,从水下运动中的潜艇上发射导弹,决不是简单地把陆用导弹搬到潜艇上,而是要针对潜艇的有限空间和活动特点,解决火箭推进系统、火箭小型化和水下发射技术等一系列新的课题,要进行一系列单项试验、大型综合试验和飞行试验。

  作为执行末区航拍导弹弹着点任务的直升机机长,我的担子最重,我既要保证飞机顺利从舰上安全起降,又要保证按时准确驾机飞到弹着点上空进行航拍。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很紧张,但也感到欣慰。 当时选我担任机长是因为我是人民海军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当时是部队飞行技术骨干,四种气象飞行员、飞行教员和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也就是说我是全天候飞行员,能在昼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加之我还参加了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由陆地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遥测火箭任务,有远洋执行任务经验。就连我机组的副驾驶员于志刚和领航员关锡华也都是多次执行重大任务的飞行员。执行此项任务,我认为飞行员必须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飞行技术以及空中航拍经验。

  我们舰载直升机主要执行此次试验任务的最后阶段――末区航拍导弹弹着点位置。此次试验任务,直升机航测高度高、海况复杂、云底低、云量多、试验周期长。这些不利因素给我们舰载直升机执行任务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困难,我和机组人员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和特情处置预案。一是飞机、发动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判断故障原因并报告给指挥员,小故障能排除,继续执行任务;大故障影响飞行安全立即返回母舰;二是舰船摇摆度大时,直升机在下滑着舰过程中,飞行员要判明舰船的摇摆周期,等待舰船瞬间的平稳期在着舰,以保证飞机安全;三是直升机遇着特情进行水上迫降时,报告指挥员通报我机位置,机组人员带好救生器材,小速度着水后,立即打开舱门离机上救生船,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四是机上雷达搜索不到目标时,要及时判明雷达是否故障,如故障,一是报告舰上指挥员引导,二是机组人员要明确分工,靠目视也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为此,我们还进行了20个飞行日、1081架次的针对性训练。一是进行着舰训练;二是舰机互救训练和三级援潜训练;三是空中摄相师与机组人员配合训练。以上这些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10月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禁航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公海某海域进行发射导弹飞行试验,要求有关国家政府,通知本国的舰船、飞机,在当地时间9点至17点,不要进入该海域和海域上空。

  9月2日,担负试验任务的海军护卫舰、驱逐舰、救生船等组成的舰艇编队从上海高桥锚地启航,我们舰载直升机搭载在海军302救生船上。你们会问为什么直升机不搭载在驱逐舰上呢?这是因为驱逐舰飞行甲板小,机库狭小,容纳不了我飞的最大起飞重量13吨的“超黄蜂”舰载直升机,所以只能搭载在救生船上。10月4日到达试验海域进行兵力集结,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相关报道:

          中国海军多艘潜艇图片曝光 潜射导弹抢眼(图)
          中国士官参加22次潜射导弹试验 新型导弹8发全中
          解放军潜射武器靶场远离大陆 试验任务次次成功
          探访中国潜射武器试验靶场 夫妻舍生忘死测试导弹

【编辑:曹昆】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