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网络激发语言热情

2019年04月06日 17:2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作者:饶高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与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使用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亦如以往所有关于汉语命运的讨论,总要有一个“替罪羊”被推出来,在许多受访者口中,这次轮到了网络语言。

  但若仔细思量,网络和网络语言真不能为这扼杀青年语言能力的大祸背锅。网络语言从来没有完备的界定。从新华网上的新闻与领导讲话,到微博上面红耳赤的唇枪舌剑,再到微信公众号里的鸡汤、鸡血,它们都是活跃在网络空间里的语言信息。即便聚焦到微博微信,平台上也是从庄雅到低俗无一不包的语言生活大杂院。

  网络带给传统语言生活最大的改变,是大大加速了互联互通的效率,把每位网民都推向了熙熙攘攘的广场,使面向公共空间说话,从少数精英的特权变成了人人可享的服务。网络大大加速了语言发展和演变,激发了全民的语言热情。然而,全民进入网络空间,难免泥沙俱下;来得太快,难免让人不适应,自然也带来焦虑。这种焦虑是全方位的,伦理的(如隐私)、经济的(如虚拟货币)、文化的,自然也少不了语言本身的。

  语言规划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生活,塑造什么样的语言样态,也就培育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古诗词和复杂灵动的修辞有其恒久的价值与魅力,但不要忘记,在唐诗宋词滥觞的岁月,它们也是因适应当时的文人语言生活才获得发展的。回到今天,不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很难要求话语里也三句一成语、五句一典故。而恰恰相反,不同于直接生硬的引用,在这个网络时代,有恒久魅力的经典语言文化在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经典咏流传》把古诗词唱出来,新造成语用四字格描述今人情绪,《中华新韵》让古体诗用普通话读着也有味道,突然爆火的夸夸群更让灵动的修辞炫出了天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模因理论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化元素会在每个时代流行,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语言生活依然在有序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很好地适应着语言生活。

  因此可以说,社会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退化,而要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语言能力,则有赖于建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有效的引导,而非强制的教育。没有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没有语言能力的提升。很多当代作家回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大学时获得了巨大发展,不因种种课程,纯是向家人、恋人、好友大量写信锻炼了语言的风格和魅力。我国的应试文化和教育现状让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自由地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言说心声。恰恰是网络空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语言生活规划者需要做的就是鼓励更多优秀的语言作品产出,压制极少数低俗恶俗的词汇与表达方式,把最大的自由空间还给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去激发语言创造的热情。

  另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建议青年训练自己的语言。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证明全社会的语言意识正在觉醒,意识到语言和语言生活是需要规划,需要建设的。相信人人努力,营造自由开放,又有引导的语言生活,就可以既做心口一致的君子,也做美言美语的贤人。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6日 08版)

【编辑:李玉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