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读张志军访台:大陆对台重心往下移

2014年06月30日 10: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6月27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来到高雄市杉林区参访果园。在园地里,张志军在果园主人指导下尝试了木瓜采摘。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视频:张志军结束访台 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获广泛认可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30日电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首次访台行程已结束,回顾其访问行程遍及台湾社会多个角落。境外媒体称,步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随着张志军首次访台之旅,实现了难能可贵的新突破。其首行的“接地气”安排,在岛内赢得普遍的认同和赞誉。分析指,要争取两岸政策的发展,就必须得到民意的支持。大陆把对台接触的重心往下移,体现出台湾基层民意的重视。

  香港《文汇报》30日评论称,步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随着张志军首次访台之旅,实现了难能可贵的新突破。张志军首行的“接地气”安排,在岛内赢得普遍的认同和赞誉。

  评论指,以当前台湾的政治环境,张志军这样的行程安排,免不了听到反对和抗议声音,也听到基层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焦虑和疑问。但客观而言,多元的声音正是台湾多元化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大陆亟待准确把握台湾社会脉动,使对台政策更加灵活务实,引导消极因素向积极面转变的必经过程。

  大陆对台重心往下移

  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文章称,张志军此行确立沟通的渠道,从表面看是两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具深意的是,大陆对台湾政策有新调整,由过去比较重视与台湾的大企业、政治精英的交流,扩展到跟台湾中低层社会的交流。

  有分析指出,张志军访台行程设计为“三中一青”(台湾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阶层和青年),大陆将触角从企业和国民党人士深入到台湾各阶层,更加重视基层沟通与交流。这是发生“反服贸”运动后,大陆对台政策的灵活调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暨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郑振清受访时分析,大陆官员扩大台湾社会接触层面,是大陆对台政策的自然发展。大陆对台工作,包括主管台湾事务的主管部门,要跟台湾不同层次,不同基层的人士打交道。过去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跟一小部分的大企业、政治精英的联系,现在有了条件,就应该和各个基层民众沟通交流。

  郑振清进一步分析,大陆深刻地意识到要争取两岸政策的发展,就必须得到民意的支持。大陆把对台接触的重心往下移,体现出对台湾基层民意的重视。

  台湾《中国时报》30日文章表示,张志军访台行程安排极为用心,所有的活动也非常低调务实;例如在新北市托老中心放下身段为老人打菜,参访台中惠明盲校时也主动夹菜给学生等等,在整个行程中可谓不断地释出善意。

  台湾《联合报》30日文章称,两岸关系一路走来本就起起伏伏,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认为好的政策就必须择善固执,坚持下去。两岸当局在记取历史的教训后,似乎都决定排除万难,不愿让双方今后的和解进程,出现任何倒退的迹象。

  文章分析,事实显示,两岸无论就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言,都不可避免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性。欲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制度化,双方就必须努力消除那些根深柢固的心理障碍,俾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互信基础。

  该文指,张志军主任这次访台的所见所闻,足以让他深刻体会:为了深化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除了研商如何“共享利益”的问题,也必须思考如何“共构价值”的问题。

  绿营从“皮硬骨硬”向“皮软骨硬”

  《中国时报》29日社论表示,张志军访台有3个层次的重大意义:历史的证明、民共的破冰、和平的定锚。分析称,张志军来台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证明台湾期待两岸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确然存在,这个主流民意会超越政治领袖的个人意志,在主流民意的大潮中,就算是铁铸的大山,也得长脚转弯。

  另一方面,张志军访台,民进党的“反中”策略也有所改变,从“皮硬骨硬”的“反中”铁板,至少向着“皮软骨硬”的方向发展。不管这是民进党策略性的权宜之计,还是真心的想走出“暴力反中”、“无能处理两岸关系”的社会印象,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进步。

  美国《世界日报》日前社论《张志军访台 为两岸关系挺进加火添柴》一文指,从宏观角度比较,即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关系实质进展远超乎外界想象。张志军此行带给台湾的利好消息,都有施惠台湾、冀求换取善意回应意味。如何避免“敬酒不吃吃罚酒”,是绿营最当省思的议题。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