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印开蒲:为什么“植物猎人”威尔逊将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新社成都9月6日电 题:为什么“植物猎人”威尔逊将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专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百合风靡于欧美庭院,但目前所有欧美百合的母本几乎都源于中国岷江百合;在西方象征爱情的玫瑰,实为欧洲蔷薇与中国月季杂交后的品种;新西兰国家名片猕猴桃脱胎自中国……
以收集奇花异木为使命的“植物猎人”,千百年来如何改变世界植物分布?为什么著名“植物猎人”威尔逊将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植物猎人”以收集奇花异木为使命,这个听起来低调而神秘、并不为世人熟知的职业,如何改变世界植物的分布?
印开蒲: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植物猎人”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这一职业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对其评论以负面居多,认为其偷盗其他国家珍稀植物并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但“植物猎人”存在的意义并非如此。
植物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植物猎人”自出现以来,带来了世界范围的植物大迁移。百合风靡于欧美庭院,但目前所有欧美百合的母本几乎都源于中国岷江百合;在西方象征爱情的玫瑰,实为欧洲蔷薇与中国月季杂交后的品种;新西兰国家名片猕猴桃脱胎自中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主景树是从中国引进的血皮槭。
中国的植物被大量引种到西方时,中国也从西方引种了大量的粮食和蔬菜品种,成为最大的受益国。中国北方人的主粮小麦,就从西亚的两河流域传来;中国人餐桌上的玉米和土豆,分别来自北美洲墨西哥和南美洲,这些粮食作物在困难年代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中国山区民众;中国南方人最喜爱的蔬菜辣椒,也从墨西哥传来。
目前全球的“植物猎人”都是合法化的,但不排除被不法之人利用谋取私利。成为合格的“植物猎人”并非易事,除植物学和园艺学知识外,还需具备历史、地理、考古等知识,以及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植物猎人”威尔逊将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威尔逊笔下的“中国西部花园”为何对西方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印开蒲:英国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植物猎人”,世界各地的花园里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奇花异木。从1899年至1918年,威尔逊前后5次到中国收集植物,其中4次到中国西部,一共收集了包括4700多种植物的6.5万多份植物标本,并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带到了西方,被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18世纪的西方园艺学家研究中国引种的大量栽培花卉,得出中国是“中央花国”的结论。威尔逊在收集中国植物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前人成果,进一步强调中国原产花卉植物对世界园林的巨大贡献。1913年,威尔逊在英国出版《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1929年,该书在美国再版时改名为《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 of Gardens)。
威尔逊总结前人提出的中国是“中央花国”,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著名论断,得到世界园艺界广泛认同。
威尔逊在著作中指出:“在整个北半球温带地区的任何地方,没有哪个园林不栽培数种源于中国的植物”“中国还是柑橘、柠檬、枸橼、桃、杏,以及所谓‘欧洲核桃’的故乡”“我们应当公正地看到,西方园林深深地受益于东亚,这种受益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许多原先称为印度和毛里求斯的杜鹃及许多其它美丽的鲜花,都原产于中国”“如果没有早先从中国来的舶来品,我们的园林和相关的花卉资源在今天将会何等可怜。”他的这些全新观点,直到今天仍得到西方园艺学界公认。
中新社记者:有哪些知名植物经威尔逊从中国引入西方,成为西方园林中的“主角”?
印开蒲:百合属植物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40种。原产于中国四川西部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的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又被称为“帝王百合”,由威尔逊发现并命名。
岷江百合生长环境严酷,抗病能力很强。1910年,威尔逊把它引种到西方时,正值西方的观赏百合遭遇病毒蔓延,面临灭绝险境之际。岷江百合的引入,使欧美的园艺学家培育出许多抗病毒的百合新品种,拯救了西方的百合种植业,令世界的花园变得更加优雅。为寻找岷江百合,威尔逊1910年9月3日在四川汶川县草坡乡遭遇山体滑坡,被山上飞下的石块砸断右小腿成了终身残疾。他不仅不后悔,还戏称自己是“百合跛子”。
蔷薇属植物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82种。由于形态上的差异,又有蔷薇、月季和玫瑰之分,其中月季有“花中皇后”之称。中国蔷薇属植物深受西方园艺界重视,他们用中国的野生种类和原有品种杂交,培育出许多优美的现代新品种。威尔逊从中国引种了18种蔷薇,包括以他女儿名字命名的西南蔷薇(Rosa murielae)、以他夫人名字命名的卵果蔷薇(R.helenae)和以他绰号“中国威尔逊”命名的多花长尖叶蔷薇(R.sino-wilsonii)。
杜鹃属植物在园艺界占有重要位置,在西方被称为“花园中的贵族”。早在100多年前,大量的西方“植物猎人”便涌向中国横断山地区的高山峡谷中寻找杜鹃,其中威尔逊一共引种了60余种。他在著作中曾这样赞美杜鹃花:“在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到中国西部山区旅游,欣赏着美丽的聚会,远胜过到世界上其它地方。”难怪有人把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称为“杜鹃花之路”。
中新社记者:新时代的“植物猎人”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他们如何跑赢时间拯救濒危植物,取得了什么成绩?
印开蒲:过去西方“植物猎人”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种类,新时代的“植物猎人”与西方“植物猎人”之间有相同之处,更有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物种本身的保护上。
随着近几十年来人口增加,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物种带来很大冲击。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世界上每隔20分钟便有3500个婴儿诞生,却有1个或更多的动植物种类灭绝。按照这个速度,每天有72个物种、每年大约有2.7万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灭绝。
作为世界上高等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为拯救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政府和国际NGO组织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制定公布了受保护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就地保护、将野生植物引种到植物园内迁地保护,及建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多种方式,使中国野生濒危植物面临的生存危机有所缓解。
中新社记者:您用六年时间重走威尔逊中国西部之路,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发现?
印开蒲:经过7年筹备,我从2004年开始,沿着威尔逊走过的路线,十多次深入湖北、重庆、四川,在威尔逊留下老照片的拍摄地点寻找,并在原来的拍摄地点重新拍摄照片,进行图像对比,以期真实展现中国西部百年环境变迁。
一百年来,中国西部环境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使中国西部环境有很大改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开展,使中国西部往日贫穷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从对比照片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百年来直到今天,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环境的行为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警示我们今后的行为应承担更多历史责任。(完)
受访者简介:
印开蒲,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著有《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印开蒲60余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考察,从绘制植被地图做起,参加了四川植被、四川薯蓣资源、横断山植被等多项科学考察,跑遍了四川盆地的山山水水,寻找到被认为灭绝的植物界的“大熊猫”五小叶槭等多种珍稀植物。在九寨沟还鲜为人知时,印开蒲在1978年建议在该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他也是亚丁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最初命名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印开蒲参与撰写了建议,在四川建立了大风顶、九寨沟、贡嘎山、四姑娘山等20余个自然保护区。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5日 14:51:40
- 2024年11月25日 14:37:32
- 2024年11月25日 13:29:13
- 2024年11月25日 08:05:41
- 2024年11月24日 21:16:28
- 2024年11月24日 17:23:17
- 2024年11月24日 16:35:15
- 2024年11月24日 14:39:40
- 2024年11月24日 14:14:22
- 2024年11月24日 1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