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雅安积极开展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

2013年05月16日 09:17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过渡性安置工作将从以下方面展开:

  ○ 把受灾群众安置这一中心任务抓实抓好

  ○ 把防范地质次生灾害这一生命工程实施始终

  ○ 把卫生防疫工作这一硬仗坚韧持久地打下去

  ○ 把群众工作这一基础性工程做出水平

  ○ 把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这一美丽蓝图精心绘就

  ○ 确保抗震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都以最快的速度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四川雅安市在各方帮助下,积极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始终把抢救生命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应急安置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全力以赴抢通保通;始终严密防范地质灾害;及时开展卫生防疫,确保了“大灾无大疫”。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四川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目前共安置79.7万人,临时生活救助措施全面落实,卫生防疫工作有序展开,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复课,灾区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然而,由于地形限制,灾区很难找到适合的发展空间,救援、安置和重建的难度都较大。雅安地处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地貌下切深、岩性复杂,地貌条件影响了交通畅通,不但曾给救援带来很大难度,在灾后重建阶段,建筑材料运输、搬运等也将带来重建成本的大大增加。

  由于灾区的特殊性,芦山地震的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将更加繁重。下一步,雅安将巩固抢险救援阶段的成果,开展过渡安置阶段的工作,谋划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过渡性安置工作将从以下六个主要方面展开:

  一是把受灾群众安置这一中心任务抓实抓好。抓好过渡安置点的选择,结合新村建设提早谋划,落实好过渡安置政策。进一步巩固应急安置成果,巩固“五有”、“三防”工作成果,有序推进过渡安置,全面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为顺利推进灾后重建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把防范地质次生灾害这一生命工程实施始终。做好临灾避险、应急避险、主动避险和防灾避灾。实施部门联动,群测群防群治,坚持预防为主,主动避让,加快工程治理,强化后期管护,确保不因余震和次生灾害造成群死群伤。

  三是把卫生防疫工作这一硬仗坚韧持久地打下去。坚持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强领导、部门协作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发动组织城乡居民参与卫生防疫,按照群专结合要求,组成消杀、保洁、宣传等自愿队伍,结合“四城联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彻底转变不文明、不卫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

  四是把群众工作这一基础性工程做出水平。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包村包户的工作体系,加强政策解释、心理抚慰和关爱服务。积极恢复秩序,加强安置点、卫生院、学校等的消防和治安等各方面工作,强化市场监督检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五是把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这一美丽蓝图精心绘就。规划体现四个方面:第一,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第二,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第三,五位一体布局的深化和展开;第四,危中求进、跨越发展进程的推进。目前,雅安正全力配合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启动专项评估和规划编制工作。

  六是确保抗震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两不误。工业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的“工业富民强市”战略,在建好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对接央企、民企入川和港澳招商活动,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灾后重建。农业上,重点是抗灾夺丰收,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结合灾后重建,扎实稳步推进新村建设。

  雅安将按照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建立灾后恢复重建指导协调机制。下一步要毫不松懈地全力做好工作,确保所有伤员继续得到有效救治,早日康复;确保受灾群众过渡期基本生活,全面加强集中安置点的消防、防疫和治安等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隐患得到全面排查,坚决防止出现新的损失。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估灾情,在此基础上开展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出台相关政策,适时启动恢复重建。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做好重建工作。 记者 金 晶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