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芦山老县城十字路口废墟上的“繁华”

2013年04月28日 23: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芦山4月28日电 题:芦山老县城十字路口废墟上的“繁华”

  中新社记者 徐杨祎 王光东

  临近中午,33岁的张群在挂满了睡衣、背心、内裤等小百货商品的移动货架前忙得不亦乐乎。张群负责招呼顾客,丈夫负责收钱,极为默契。

  震后第八天,张群夫妇经营的小百货店在芦山老县城的十字路口重新“开张”。百货店位于十字路口东南一侧的道路旁,三个移动货架上挂满了各式商品。存货在货架后的人行道上堆成了小山。

  在芦山人眼中,连接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的十字路口是芦山老县城最为繁华的地方。而地震时的天崩地裂吓跑了附近的商家,留下一片站立的废墟,只有往来救援车辆的喇叭声以及部队官兵整齐的步伐声,不时打破宁静。

  “救灾只发吃的、喝的,袜子、内衣、睡衣这些日用品是没办法的,我们早一点开,大家都方便。”张群说,能卖一点是一点,压了近20万的货,“昨天卖了500多,今天到现在卖了300多,自己能想办法自救,就不给政府添负担。”

  七年前,张群夫妻从乐山夹江迁往芦山,以经营小百货店为生,期间经历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芦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没有感情的话那年就不会再回芦山。”张群一边从存货中找出顾客需要的尺码,一边指向北面,“我家就在那边,两年前买的,不算特别严重。”

  在小百货店的斜对角,七八处卖菜的临时摊点前围了不少的人,俨然一幅临时菜场的景象。“黄瓜两块五一斤,一斤三两,收你三元就是。”菜贩李大姐左手将装有两根黄瓜的塑料袋递给顾客,右手拿回3元钱(人民币,下同)装进斜挎的黑色小包里。

  “早几天,黄瓜卖三元一斤,萝卜卖到两元。”李大姐整理着小三轮上摆放的蔬菜,不时用扎有小孔的矿泉水瓶往上喷水,以保持菜品的新鲜度。李大姐说,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现在要修过渡板房,要把我的菜地挖了,我抢点出来卖。”

  按照市场规律,李大姐所售卖的蔬菜不涨价已十分难得,如今售价竟比震前便宜。谈及原因,种了一辈子菜的李大姐显得有些腼腆,卖的钱就是“拣”的,何况还是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时期。

  西红柿、四季豆、茄子、青椒、莴笋、小白菜……李大姐所处的临时菜场里品种尚算丰富。临时菜场旁边,还有两个卖烤兔和卤鸭子的木车。而四周则是各式各样的临时摊点,水果、眼镜、鞋、副食品等一应俱全,就连转角处中国移动的营业厅也开门迎客。

  五岁的王鑫垚站在移动营业厅对面的鞋店前,踩着新凉鞋显得十分开心。“我八点就起床了,让奶奶带我来买新鞋,我以前的旧鞋全部被砸了。”王鑫垚一边奶声奶气地诉说着穿新鞋的兴奋,一边走来走去用力地踩亮鞋后跟的五彩“灯泡”。

  而在鞋店旁边的服装店里,江西人罗东刚刚送走两位女顾客,开始在蜂窝炉上张罗一家人的午饭。(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