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读懂中国这本书
中国瓷器如何影响泰国陶瓷的形与神?
我为何研究中国形象?
正视历史复杂性,以学术交流促和平
中国古琴蕴含怎样的“希声之美”?
音乐交响何以“无问西东”?
如何解码东西方的菊花“花语”?
全球南方的发展机遇绕不开数字化
五福书院如何书写中华文化传承故事?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这种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在跨文化交流中,东西方关于菊花的“花语”有何异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又如何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符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黄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菊花在历史长河中的象征演变,探讨东西方文化对其“花语”的不同解读,以及这一文化符号的新意涵。
国际志愿者迈克尔:为何扎根中国做“愚公”?
中欧如何加强气候治理合作?
伊朗汉学家萨贝基:我为何坚持讲述真实的中国?
司徒建国:我如何看见并讲述“魅力中国”?
云南丽江:兼具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他们在布达拉宫建起“防火墙”
Z世代师生“手搓”赛车逐梦巴哈 获油电双料一等奖
青藏铁路线上的“00后”“机甲女战士”
福建女孩与帕米尔高原的别样情缘
糖画“守艺”人王岐洋:以甜蜜技艺勾勒文化印记
疑是“银河”落人间 中元节广西万盏河灯漂资江
来淮剧小镇逛逛 开启一场“有戏”的旅程
音乐对话如何在美中之间“破冰”“铸桥”?
喂养债务“怪兽”,难免自掘坟墓
美式民主的日常
美国两党拉锯:治理失灵,政府“死机”
驴象缠斗,美国政府深陷“停摆”泥潭
牛排缩水,账单上涨
墨写的谎言,遮不住的真相
潘维廉:朱子学为何可资全球文明对话借鉴?
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何以“一次跨三境”?
足球为何是一场关于“我们”的运动?
从饺子到MoMo:跨越喜马拉雅的中尼“美味之桥”
贵阳如何成为中国“咖啡之城”?
中国“两山”理念何以引发世界共鸣?
如何通过文明互鉴促进全球现代化?
真正的“中国学”研究,应是热腾腾的切身生活体验
2025-11-8 19:14
2025-11-7 18:33
2025-11-7 18:20
2025-11-6 16:38
2025-11-6 11:06
2025-11-6 10:13
2025-11-5 19:20
2025-11-5 19:14
2025-11-4 20:11
2025-11-4 20:05
2025-11-4 16:11
2025-11-4 15:51
2025-11-3 18:47
2025-11-3 17:47
2025-11-3 17:17
2025-11-2 19:10
2025-11-2 17:09
2025-11-2 17:08
2025-11-2 16:59
2025-11-1 16:27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