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广西“批量”育“绣娘”传承民族织绣文化

2016年07月25日 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广西“批量”育“绣娘”传承民族织绣文化
    资料图 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班“绣娘”在向老技师学习织绣技巧。 钟建珊 摄

  中新社广西贺州7月25日电 题:广西“批量”育“绣娘”传承民族织绣文化

  作者 钟建珊

  7月盛夏,在曲径通幽的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贺州黄姚古镇,41名来自广西各地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拈动手中的针线,加紧练习复杂多变的“桂绣”技法。

  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聚居着壮、瑶、苗、侗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织绣文化浓郁。其中,壮锦、瑶绣、苗绣等因图案精美、工艺精湛而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化石”。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少数民族遗产面临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

  “壮锦织绣技法传到奶奶那一辈就断了,从母亲辈开始,务农及外出打工成为村里女人的工作重心。”今年28岁的广西田东县作登乡壮族姑娘黄月茂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她的家乡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外出工作赚钱成为当地青壮年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壮锦织绣早已无人问津。

  “几年前我走访国内多个少数民族省区发现,懂得民族织绣的艺人越来越少。在广西,能独立完成壮锦织造流程的只有寥寥数人。”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贺卡表示,“绣娘”们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不高,大多只能通过手把手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技法。“过去壮锦图案有100多种,现有不少已失传。”

  为传承民族织绣技法,2012年,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联合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推出融合了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常见的织绣针法和图案花式的“桂绣”,并在少数民族聚集贫困山区“批量”培育“绣娘”。

  贺卡说,为解决“绣娘”生计担忧,“绣娘”所制作的工艺半成品均由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收购,以“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市场”方式拓展民族织绣产业。为迎合市场需求,“桂绣”还结合当代审美取向,制作出各类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2014年,“桂绣”品牌被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靠着绣制工艺品,我每个月大概能挣近2000元人民币。”黄月茂说,4年前,她加入“桂绣”培训班,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织绣技艺。凭借天赋和努力,如今已成为初级刺绣工艺师,不仅能靠手艺改善生活,还成为“桂绣”培训班的教师,为各地新“绣娘”传授技艺。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人一同加入织绣行列,只有形成市场,民族文化才能传承,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好。”黄月茂说。

  广西文化厅副厅长顾航表示,为大力挽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扶持山区民众脱贫,广西官方已出台一系列举措,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民间工艺传承人等方式,实现扶贫及文化抢救工作双赢。目前,广西共有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480项。

  本月初,广西正式启动“文化技能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该计划预计实施3年,每年选定一个贫困村作为“桂绣”主要培训基地,融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推进“桂绣”产业壮大,将有越来越多的“黄月茂”加入民族织绣传承的队伍中。

  顾航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地不断扩大,民族工艺纪念品产业未来“钱景”广阔。广西官方将加大扶持民族文化创意事业力度,打造以“民族乡愁”为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新市场。预计至2017年,广西将有3000个贫困村实现文化脱贫。(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