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蒙古牧民“生意经”:复绿草场发展旅游业

2013年07月04日 15: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内蒙古锡林郭勒7月4日电 题:内蒙古牧民“生意经”:复绿草场发展旅游业

  作者 乌瑶 赵海龙

  最近牧民乌日根达来夫妇的日子有点忙。步入暑季以来,他们每天都忙着种树剪枝、修缮湖岸、搭建蒙古包,酿制奶食品。“马上就旅游旺季了,我们得先把准备工作做好。”丈夫乌日根达来操持着活计乐呵呵地说。

  夫妇俩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伊和宝拉格嘎查经营着一处占地6000多亩的家庭牧场,这里蓝天白云、牛羊成群、清水潺潺、杨柳青青。如此好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2012年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人。

  今年,他们在原有设施基础上又添补3顶蒙古包,还新增了沙滩摩托、游艇、垂钓等娱乐项目。乌日根达来的妻子告诉记者:“去年开‘牧人之家’挣的4万块(元)全都投在这上面了。”

  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片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的草场,黄沙弥漫、寸草不生。细心的乌日根达来用照片记录了他家草场的生态变化,他翻着相册讲述多年来治理草场生态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这片草场沙化非常严重,植被退化、草场上的湖鲁苏台淖尔(湖鲁苏台湖)也干涸了。别说放牧,连基本生活都很成问题。

  “我当年才20多岁,心里很难受。而且我觉得如果不能拯救这片草原,我就没法继续在这里生存下去了。”乌日根达来说起当年非常感慨,“我想让这里重新绿起来”。

  他想到的方法就是绿化,在沙化的草地上种树苗。他变卖家里仅有的170只羊,到赤峰学习治沙绿化技术,并购进树苗在草场上尝试种植。

  “刚开始我买的那些树苗对于茫茫沙海就是杯水车薪,并且种下的植被存活率不到50%。”乌日根达来告诉记者,当时他每年都到周边旗县牧区打工,打工攒下的钱除生活开支外都用来购买树苗。春季把树苗种到草场上,再出去打工挣下一批树苗的钱。

  2002年至2012年国家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期间,政府不仅整体对环境改善作出规划,还对牧民种植树木进行补贴,并帮助牧民开展治理生态的项目,如打井、棚圈建设等。不仅乌日根达来家,所有牧民都借力这场“实惠”参与治理生态。

  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乌日根达来在自家草场上种杨树、柳树共5万多株,多年付出也终于得到回报,被黄沙掩埋的泉眼冒出涓涓清水,干涸的湖鲁苏台淖尔波光粼粼,野兔、旱獭、沙鸡等野生动物也慢慢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草场绿了,2008年他才开始在自家草场恢复牧业生产。按照旗里“南牛北羊”的发展规划,他养起了肉牛。牧业收入的钱又投入到生态治理上,生态的恢复为畜牧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去年雨水好,草也好,景色也好,我就开了‘牧人之家’,效益不错呢。我们周围牧民邻居的风干肉、奶食品都能放在我这边卖,还有骑马、射箭这样的运动项目,都能让周围邻居挣点零花钱。”

  乌日根达来说,现在草原旅游前景非常广阔,每个牧户都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草原条件经营“牧人之家”。“未来,我希望能在我们风光秀美的阿巴嘎草原上,让牧民的旅游产业遍地开花,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这是我最大的梦想。”(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